综合日语第五册第四课阅读课文 廊子
(2010-11-03 18:16:19)
标签:
综合日语廊子上田笃日本散文 |
分类: 综合日语第五册 |
综合日语第五册第四课阅读课文
翻译:王志镐
关于作者:上田笃,1930年生于大阪府。著作有《生活的空间的未来图像》、《日本都市论》。
课文注解:
1.
2.
3.
4.
5.
课文翻译:
廊子,实在是既有不同特点,又是充满趣味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廊子,是住宅的廊子,即套廊和露天走廊之类。在日本的住宅里,这样的廊子由于某种原因,尽管其有物理上的狭窄,却感觉不到心理上的狭窄,还算过得去。通过房间里明亮的拉门和套廊里的玻璃窗可以看见庭院,既有身在室内的安定感,又可以看到四季的变化,真是其乐无穷,是日本住宅最佳生活空间的一个场面。另外,如果将套廊的拉门全都打开,客厅和庭院就隔着廊子连为一体。在夏天的午后,一边在套廊里享受着凉风,一边打个盹,这与在庭院里的树阴下睡午觉不是同样舒适吗?总之,套廊已经与庭院成为一体了。
廊子的不同之处,举例来说,房檐下的露天走廊,究竟是内部的户内空间,还是外部的户外空间,不是十分明确。露天走廊从屋内看来,是玻璃拉门外被风吹过的地方,所以被看作是外部空间。可是从外面看来,那里是房檐下,大体上要牵连到房顶和屋檐,还有铺设的地板,所以很难被看作纯粹的户外空间。似乎应该这么说,尽管它不是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至少也是附属空间。或者从建筑物的构成上来说,有房顶没有墙壁的庭院的亭子也好,有墙壁没有房顶的欧洲广场也好,总觉得缺了些什么,还是将它叫做“半建筑物”为好。
另外,位于玻璃拉门内侧的廊子通常被叫做套廊,那里没有像客厅那样的天井,房檐里面看上去很普通。就对日本建筑的感觉而言,这里并不是室内空间。在没有玻璃拉门的过去,这套廊里的拉门是不关的,在台风和下大雪的时候,除了从外面将窗户板嵌入以作防备外,平常任风吹雨打的情况多的是。直到如今,如果去农村走走,我们可以看见为数众多的这样的农家。
在那里,如果必须有这样的外部空间的话,就没有了内部空间,譬如说像蝙蝠屋那样的有不同空间的露天走廊和套廊,有一部分建筑家将它叫做“连接空间”、“第三空间”等等,可以完全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区别开来。
另一方面,所谓有情趣的空间,正如开始所说的那样,是指室内和庭院视觉上的、心理上的、时而连接,时而断开,具有一种空间的“连结器”那样的作用,也不单局限于视觉和心理的作用,时而也是机能的、行动的,具有连接空间的意思。
以住在我家附近的老奶奶的话为例。老奶奶住在儿子建造的明亮而洋气的现代起居室里,可是这现代的起居室却没有套廊。因此老奶奶说,从前的家里都有套廊,老年人在套廊里坐着,做着针线活,看着孙子,在庭院里进进出出,一天就过去了。还有如果坐在套廊里,可以清楚看见经过的人的样子,还可以与附近的人说话,偶尔还可以请他们坐下说一会儿话再走。如果下雨的话,将拉门关上就行了,天气好的话,也可以让拉门开着睡午觉。套廊对老年人来说是安全、舒适的场所。新家如没有这样的套廊,那么无论怎样便利的现代起居室,对老年人来说,还是不便的,无聊的地方。也许你会说,到外面去不就好了吗?比如说到附近的公园去,女人必须一件件穿衣打扮,不能随随便便外出走动。何况与从前不同的是,由于马路上汽车增加,感到害怕,还有如果一想到必须走过像步行天桥那样的东西,心里就觉得不轻快。儿子如果在家的话,说是要买电视机送给我,电视机又不能与它说话。说这样话的老奶奶,好像很寂寞。
对此,也许我们必须反省吧。对老年人来说,现代文明究竟是什么呢?至少,那些没有套廊的美国式的现代起居室,是不怎么受日本老人欢迎的吧。而且,不但是老人,对于主妇来说,对于小孩来说,对于偶尔在家休息的男主人来说,将庭院延伸了的套廊,会让人的心情感到愉快吧。而在多数不带套廊的日本现代住宅,人们的生活;过得索然无味。
正如廊子被称为“边缘”那样,原来是指过去的中国服装的袖子和下摆上附着的摆动的“服装边饰”。服装在袖子和下摆上加边饰,有几个理由。第一是为了防止衣服上的线绽开,兼缝纫时的边角镇压。第二是增强衣服端部磨损,而且在磨损的时候,还保持着可以以新换旧的“替代品”的价值。草席的边儿在这里就是作为实际消耗品来处理的。第三,与被叫做衣服边饰一样,它还是衣服的装饰品。草席的边儿过去在使用中就包括了许多种模样。
这种关于衣服和草席的边饰的机能,如果挪到日本的住宅上,可以说有同样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用木头、纸和草席等柔软的材料做成的日本住宅的外围,也有加强作用。如果没有边缘的话,雨荷直射日光可以进入开放式的日本住宅,会损坏草席、拉门和土壁等吧。日本的住宅是用柔软的材料建成的,如果是拥有开放性的前提,就物理上来说,边缘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这里,作为“游玩的空间”是很重要的。如果房间是具有格式的空间,边缘便是不局限于格式的自由的空间。如果那里必须有客厅的话,则不挂匾额。因此,没有上席下席之分。在房间里开宴之前,或者宴会结束之后,是人们可以自由不受约束的场所。
如果做这样的考虑,那么边缘之类的东西,作为日本的住宅,在建筑结构上也好,在生活舒适上也好,都有着出人意外的重要的意思。虽然西方有与此相似的阳台和露台,却无法与被隔扇所围起来的廊子的开放性以及室内与庭院连接的连续性比较。
关于日本建筑廊子的历史是很古老的。看一看被称为皇宫的古代贵族的宫殿而遗留下来的各种神社建筑,建筑物周围必定被附有勾栏的踏板围着。再往下到了平安时代的寝殿构造,在建筑物的周围似乎安上了被称为铺地板的踏板,这就是今天相当于套廊的东西吧。另外寝殿的构造是与中央的正房同为一个中心的同心圆,以被称为庇房和宽殿或宽轩细长房屋围着为特色,可以说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套廊吧。这样想来,廊子在日本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作为高台住居流行,组合开放的住宅的外部构造,在构造上,或者机能上,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继承了这样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将廊子的思想扩大了,比如说,在公寓楼房和楼房的窗户前面,设计了开放式的阳台,这是件好事。这样做带来了生活的情趣,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火灾相继发生的时候,在建筑物的周围完善了作为立体边缘的阳台,那么在避难阶段不就胜过了三四倍的效果了吗?
在几百年间,在日本的风土和社会中嵌入的传统的生活空间,据说是在新的机械文明面前显得太陈旧了,不过仔细一想,被弃而不顾的例子在我们周围见的多了,廊子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吗?在佛教中,“无缘众生难度”这个说法,就是现代老百姓的住宅如文字那样称为无缘的众生,陷入困境。
(译自三省堂《中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