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第八课 导游

(2010-05-28 21:32:11)
标签:

日语综合教程

导游

寺田寅彦

分类: 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

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第八课 导游

翻译:王志镐


作者介绍:寺田寅彦( 1878-1935 ),物理学家,随笔家,生于东京。笔名吉村冬彦、薮柑子等。东京大学教授。从事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的研究工作,师从夏目漱石,以《团栗》、《龙舌兰》等写生和小品文撩开了他新文风的面纱。主要随笔作品有《冬彦集》、《薮柑子集》、《万华镜》、《柿子的核》、《蒸发皿》、《触媒》、《橡子》等


课文正文:

有人要去哪里旅行,可又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这时,翻开旅行手册的分类指南,那上面所罗列的旅游景点品目繁多,举不胜举。或海滨,或山间,或湖畔,或温泉。如决定去温泉,那么就先将温泉那部分稍稍仔细地浏览一下,对每个温泉的水质、疗效、周围的名胜古迹等有个粗略的了解。不过想要更详细地了解一些具体的事项,那就需要找专门介绍温泉的导游手册来读。这样一来,首先对所去的地方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大概方向。不过无论怎样把旅行指南读得烂熟,也必须亲自去走一趟,否则对旅游目的地终究不能了如指掌。不然,岂不成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其次,为了慎重起见,可向许多人打听,不过因人而异,别人的话都是大相径庭,该信谁的好呢?结果弄得一头雾水。费尽心思作了调查,最后却马马虎虎地如同抓阄似的,凭偶然的机缘才勉强选定了目的地。

据说,这就是所谓学究式的正统做法。对于许多人来说,也是最安全的方法。这样做至少不用担心会产生多么大的失望和意料之外的失算,也不用挂虑会与主要的名胜古迹擦肩而过。

不过,也不是说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比如,想要去旅行时,一开始就用抓阄的方法定下要去的地方,或者根据偶然读到的诗集、小说之中你所感兴趣的所在,来决定要去的地方。因此对旅行指南等不屑一顾,仅凭自己兴之所致,突然造访。眼之所见,足之所至,自由观赏,信步走去,走走看看,看看走走。然而此种方法容易引起各种失策和困难,还可能在所谓名胜古迹前过而不入,自己却浑然不知,这样的事情是很常见的。因此,这是一种充满危险的异端的做法,也是一种不便于糊里糊涂向一般人推荐的方法。

不过前一种方法也有其短处。读过的旅行指南,听过的别人的介绍,老是盘踞在脑海里,使我耳不聪,目不明。难得出来旅行,自己却好像是放在旅行箱中的一件玩偶,一味地根据旅行指南和别人的介绍,去泡温泉、看风景、还硬说自己享受了乐趣。照这个法子旅行,可真是太可怕了。当然,这也并非旅行指南和介绍人的错。

可是也有相当多的人说,这样旅游也无妨,对这样的人当然无话可说。

不过还有人以为,这种特意出来的旅游,没有快感。有人觉得,无论如何要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脚去走,当与所见之景色、所踏之大地直接融为一体时,自己才能有所感悟,否则便品味不到旅行中敏锐的感觉。这样的人动辄忽视旅行指南和别人的介绍,甚至特意回避。因为他们怕为了买回便利和安全而出卖了自己。这样的异端者,也许会错过大众之景观,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有机会发掘出旅行指南中未记载的好景观。

我曾与两三旧友结伴,去英国某离宫参观,当时其中一人的手中,始终拿着一本打开的旅行指南,一处一处对照着看,仔仔细细地参观。这本指南早就被做了一番调查,用红铅笔到处郑重其事地画了杠杠。进入某一间房间时,他就将大家召集到这间房间的窗前,指着指南书中的一行字告诉我们:“书上写着,从这个窗户看出去景色最好。”大家一边将信将疑,一边充分欣赏着这难能可贵,不可多见的景色。

我在钦佩这位学兄的学者派头和彻底的学究作风的同时,不禁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遗憾,或者说是一种虚幻无常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不知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成了旅行指南的编辑者本人,在校正自己编辑的书。而那扇窗仿佛成了奇怪的束缚人的网,从我的头顶撒了下来。如果没有旅行指南,有关房间的历史和典故确实无从知晓,不过窗外的风景是好是坏,我总觉得应该由自己的眼睛来发现,允许人们有选择的自由。

当旅行指南尚未闻世时,出游的不方便可想而知;不过被新版旅行指南欺骗了的事情,也不可以说没有。有过这样的事:要去访问某都市的一所大学,却发现这里是一个政府机关;要想找一家著名的餐厅,却发现那里贴着出租房的告示。如果遇到杜撰的旅行指南,那么失败的教训更是可想而知。不过,要想求得一本在某种意义上是十全十美的旅行指南,本来就是难以办到的事情。一切困难的根源在于:我们以为真的有这样的书。

总而言之,如没有旅行指南不方便,有了也未必路路通。

上初中时,第一次去东都参观。去黑谷、金阁寺之类地方,有小僧做导游,为我们一一解说建筑的各个部分,以及秘藏宝物的种种来历。导游的口吻带有一种特别的音调,对于我这个乡巴佬学生来说,真是非常新奇。更使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解说完全是刻板的,对于正在叙述的事情,完全没有情绪上的反应,解说者只不过发出留声机一样的声音,就如机器似的,使人觉得相当新奇。那时见过的宝物和屏风上的绘画等等,大概都已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当时导游那种特别的口吻,空幻的表情,至今还历历在目,留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还遇到一件困惑的事情:比如说我对某件器皿或绘画特别感兴趣,想要多逗留片刻,慢慢参观,可是由于导游在全部物品前面平均分配时间,在行进过程中,如稍一打盹,队伍就快速往前走了,所以在此期间我必然会错过许多应该看的东西。即使自己对此不在乎,在参观完之后,同行的伙伴恰好谈起我所错过的东西时,还是难免会感到惋惜,气不打一处来。

根据学校教育和所谓的参考书给予的知识,与从旅行指南、著名风景区的导游那里得来的知识,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如果没有像学校这样难得的设施,全凭独自研修,拨开现代文化所蕴藏的庞大知识之林,去追求什么东西,那谈何容易!我想,一定从头至尾都是迷雾重重,前途茫茫,只会白费功夫,结果落得个预定的目的地还未到,太阳却落山了的下场。

不过我无意在此重新开始考虑和讨论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只是想更深入地思考这样的事实:即接受学校教育,与被导游牵着手走何等相似!

旅行指南越是详细正确,我们对它的信赖就越是执着,我们就能安心走路,不走歧路,不枉费时间和力气,并安全地到达目的地。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在旅行指南上没有标识的歧路上,隐藏着的宝贵的景点就没有机会被发现,这是毋庸置疑的。要减少这样的损失,须选择各种人选择的不同指南,互相参照为好。可问题在于,已有的旅行指南所记载的内容,大都是敷衍了事,七拼八凑制作而成的。与此相反,即使是错误百出的旅行指南,不论多少,只要是以著者的体验为材料写成的,倒有可能给人多多启示。

然而不管多么完全,指南终究还是指南。不管怎样反复阅读、暗记在心,毕竟不能代替旅行本身。

指南在系统上是否完备,与是否吸引读者的兴趣完全是两回事,相反,往往有互相矛盾的倾向。比起大家常说的旅行指南,一些优秀文学家写的自由纪行文章,以及一些敏锐的科学家写的不成熟的观察记录,虽然局限于其题材范围的狭窄,却流露出作者内心朝气蓬勃、活生生的体验,直接被读者铭记在心。即使有表述上的错误,作者还是单凭其求真的愿望,有力地打动了读者,在读者的心中引起一样的共鸣。这与记述的内容已无关系,唤起读者兴趣和爱好的,是被描写的那片土地本身。

专门的学术参考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就某一课题广泛地查阅有关文献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百科全书、便览手册之类的书籍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宝贝;可是一旦想要作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书籍便不起作用了,也就是说必须阅读每一篇原创的论文和专著。因此,如果从头到尾漫无目的地通读、暗记这些参考用的大部头著作,对毫无“课题”经验的学生来说,其收效甚微,倒有点吃力不讨好。而且要从那些书籍中选出课题,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事情。与此相反,每一篇根据研究者的直接经验记述的论文和专著,无论其题材如何,其中都有某种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东西,因此具有奇怪的魔力,受暗示的读者被诱使去自发地进行工作,并由此唤起了读者自身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课题的论文,绝非徒劳无益之举。

仅仅依靠旅行指南,将永远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可是如果完全无视旅行指南,则常常会迷路,甚至有掉入瀑布深潭或者火山口中之忧。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情。虽然很多学生还是仅仅依靠教科书和笔记;可是在另一方面,也常常有一些发明家和发现者,忽视既有的现代科学,煞费苦心想出了好主意,而结果还是失败了。

名胜古迹的导游最让人头疼的是,明明看上去好像有一点儿余暇,却说“没空,先生!”说了这话就硬拽着客人走。然而虽然有时间的限制,可是满足游客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完全自己参观,只是一个人出游,就能改变这种情况,不过在这种时候,一定不要让那位导游来“麻烦”你才好。

可是在导游和向导之中,出于对自己权威的信念的维护,出于据此推断会表现出来的亲切态度,没有理由对每个旅行者自由的直接观赏加以限制。在旅行者有特别兴趣的对象前面至停留片刻,说这样的东西没有价值,不看了吧,这是多管闲事。在“拥挤”和“没有价值”都明显是“相对的”情况下,这种事情让人为难。正因为导游是善意的,就更加使人为难。虽然在这样的专门领域,行业越是窄小,见到的就越多,可是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览众山小,只因身在此山中。

另一方面,对导游而言,也非常有可能被所率领的团队旅客过分信赖而感到为难的情况。虽然游客忠实地跟随着是件好事,可是一旦他们连上厕所也跟随着,那就一定让导游感到很为难。

曾耳闻牛顿的光学阻碍了波动学说的普及,拉佩斯的权威阻碍了机械论的发达。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正确的。可是承担了全部责任的这些大权威,很可能在九泉之下还未瞑目呢!至少承担一半以上的责任,那么由于盲从他们的权威,他们一定想回到落后的学徒时代呢!近来在相对论的被发现之际,牛顿又被引为例证,他的绝对论屡次被作为讨论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为了这个原因,将牛顿称为罪人,这就有点不公平了。

如此想来,作为导游和游客都不容易。一切困难归根结底在于:人们会很容易地忘记“导游终究只是导游”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做旅游风景区的导游和做科学知识的导游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那么做与此不同的各种精神方面的导游又会如何呢?他们也许会有更大的困难,也许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很简单。因为这其中被掺入了“信仰”和“爱情”这样的因素。不过这样的话,就不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导游”了,而已变成了“导师”,变成了“朋友”。若被导师和朋友忽悠了,在旷野中迷了路,该不会怨天怨人吧?

(大正十一年一月修改)

注:课文是原文的节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