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CAOTV《保印说新闻》第76期:厦门日报,无耻不能无底线

(2013-06-17 17:40:50)
标签:

caotv

曹保印

厦门日报

brt公交

新闻评论

杂谈

CAOTV《保印说新闻》第76期

厦门日报,无耻不能无底线

曹保印

CAOTV《保印说新闻》第76期:厦门日报,无耻不能无底线

亲爱的网友,欢迎来到CAOTV观点保真《保印说新闻》时间,听保印说新闻。

今天说的新闻题材有一些犯忌,而且犯大忌,但是无论犯多大的忌今天我还是要说这样一个题材,这个题材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题板,《厦门日报》无耻不能无底线。

我也是媒体人,按照我们所谓同行不批评同行的潜规则,一般情况下媒体人是不评论另外的媒体做的一些不那么妥当的事情。但是今天我要对《厦门日报》的无耻并且无底线的无耻做出我的评论。为什么我要做出如此尖锐的批评?

我们来看一下《厦门日报》在6月16号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这篇评论文章的主题或者是新闻由头就是厦门的公交车纵火案,关于这个纵火案社会上已经发表了很多的评论,厦门当地的媒体当然也会做出评论。

之前的评论无论观点如何风格如何,我作为一个评论人或者作为一个普通受众还是能够接受或者能够理解的,但是《厦门日报》6月16号发表的这篇评论却使让我再也无法容忍。媒体人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那就是在中国尽量的说真话不说假话,如果必须要说假话也不要去主动的说假话,如果非得让你主动的说假话,你也不要去创造性的说假话。如果还得必须逼着你创造性的说假话,那么你也得有底线的去说假话。一旦突破了这个底线,不仅媒体的公信力荡然无存,而且它会让更多的百姓觉得媒体人也堕落了。如果一个媒体又一个媒体又一个媒体不停地堕落,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会真正的陷入一种绝望。

西方有一个媒体人曾经说过,媒体它应该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瞭望哨,每一个媒体人应该是站在瞭望哨后面的那样一个水手。你必须要让自己的航船朝着公平和正义行驶,观察社会的风云变幻,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媒体人。

但是《厦门日报》发表了一篇什么样的评论文章呢?这篇评论文章它的标题主要有一个核心就是传递了正能量,新浪网在转载这篇评论的时候用的标题是“《厦门日报》回视公交车纵火案处置经过:传递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没错,但关键是传递的是什么样的正能量。如果正能量按照《厦门日报》这样一种传递,我要说它传递的绝不是什么正能量,而是彻底的负能量。

这篇文章一开头是这样写的,6月7日既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也是一个凝聚大义与大爱的日子,且这种大义还在延伸这种大爱还在传播。6月7日众所周知发生了厦门BRT公交车纵火案,造成了那么多的同胞死去,还有一些同胞重伤,其中就有一些参加高考的孩子。这场悲剧的发生事实上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反思,人们都在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在陈水总的身上究竟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因素,又该如何才能够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在前几天,厦门就出台了一个政策,叫做买汽油必须要实名制,而且必须要层层审批,当时这个政策出来以后就被舆论广泛质疑,说这是一种懒政,并且汽油属于民生用品,政府是无权干涉的。试图靠实名制靠审批来阻挡住这样的悲剧重新发生,那完全是一种原木求医,要知道他可以不用汽油也同样能够制造悲剧,他举着一把菜刀同样可以走上街杀人。

因此我们所需要考虑的就是在这样的一起具体的悲剧背后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深刻的一系列的原因,我曾经在解剖麻雀陈水总这期节目中对陈水总的个人遭遇以及这样一起悲剧之间的原因做了一些分析,当时我就提醒希望我们能够真正的去反省这件事情,只有反省才能够对得起那些逝去的和重伤的同胞。

但是,《厦门日报》在这篇评论中完完全全走了一条将坏事变好事甚至变成自己的好事的这个路线。要说我们对将坏事变成好事这样一种思维这样一种操作早就司空见惯,尤其是对于一些政府部门来说更是喜欢按照这种逻辑去操作。可是将坏事变好事已经引发越来越多的人的反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样的一种做法不仅仅不妥当不合适,而且会让整个社会陷入更多的混乱以及不信任之中。

那么《厦门日报》在这篇评论中究竟说了什么呢?我大致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第二段说了,“回视这起BRT公交车放火案处置经过,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紧张忙碌的身影,看到了一幅幅感天动地的画面,看到了媒体的坚守和责任,这一切所传递的正能量,使逝者能够安息,生者更加坚强,厦门更加温馨。”

如果依照这样的一种逻辑,当悲剧发生我们去做的不是反思不是去追责,不是提出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不是去深挖其背后更多的可能的这些因素,进而去一一的去处理好解决好,仅仅只靠所谓的媒体的坚守,所谓的感天动地,恐怕最终所能够得到的将会是又一次悲剧的不是感天动地而是让天地再一次的流泪。对于这些受伤者受害者的亲人来说,那是哭天抢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所展现给我们所谓的正能量是什么呢?且不说它说的这种正能量源自于什么什么样的领导,源自于什么什么制度的优越,源自于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仅仅从它的罗列就可以看出来,它眼中的正能量是什么。

首先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提到,案件发生以后,底下开始做详细的罗列,党中央如何,国务院如何,福建省委如何,厦门市如何,层层反正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落到了当地的市长身上。说是市长刘可清等市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救,特别是当地的市委书记王蒙徽书记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多次亲临各种现场,指挥若定,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展开等等等等。坏事变好事,仿佛这起悲剧的发生,我们不仅不能够去追厦门市市长和市委书记的责任,反而要因为这样一场悲剧的发生而给他立功,给他颁发一个大红花。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得起他的所谓亲自的召开紧急会议,亲自亲临各种现场。

这样的悲剧发生你不签字谁签字?你不亲临谁亲临?如此之大的悲剧的发生,我们所要问的是,当地的市长和市委书记要不要就此事件向厦门人民向全国人民做出自己的道歉,甚至是引咎辞职。当地的媒体要不要在这个地方给予一一的追问,当然作为媒体人我深知地方媒体受制于地方政府,可是就像我刚才开始就说的,你可以不说真话,但你能不能别创造性的去说那么多的假话。如果没有逼着你去说假话的时候,你要不要去创造性的说。在这个时候不对市长和市委书记提出表扬,不将坏事变好事,难道还真能够影响媒体管理这头上的乌纱吗?

我们说溜须拍马有时候可能是出于无奈,但是这样的溜须拍马,用一场悲剧,用那么多同胞的生命和幸福为代价的溜须拍马总是让人感觉到这是一种无底线的无耻。假如说作为地方媒体必须要对上到中央再到省再到自己的市需要有那么一点点表态或者是肯定的话,那么当要不要所有的参与这起案件和参与救助的人都表扬呢,一个都不能少呢?

我们看在文章中写到,“我们看到,我市卫生、教育、交通、民政、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在最短时间内调集精干力量赶赴现场施救,现场受伤的34名群众被及时送到医院,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并且特别强调,特别是“特别是公安部门,夜以继日,连续奋战,经过现场勘验、调查访问和物证鉴定、DNA比对,掌握了铁证,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使这起放火案仅用22小时即告破。”

案件发生像上述罗列的这么多的部门你在最短时间之内调集最精干的力量这就是你的职责,你平时所拿的工资、你的公款吃喝、你的公车使用,你的所有的消费都是由纳税人来买单的,是纳税人在养着。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了这个时候你不迅速谁迅速?你不出力谁出力?出力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没有什么可表扬的。相反,在卫生、教育、交通、民政、安监、公安、消防等诸部门,这起案件的发生和哪个部门有关联就需要追究哪个部门的责任,而不是在事后要给它们也要表功。公安部门的迅速侦查快速锁定嫌疑人更是必须的,可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不仅仅给上到中央福建当地的市长市委书记们每个人都戴一个大红花,而且给当地几乎所涉及的每个部门一个都不能少的戴上大红花,这样一种戴红花算是一种什么样的正能量呢?不是去反思,不是去问责,不是去刨根问底寻找悲剧发生根源,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去表扬去戴红花。我不知道这种正能量究竟算是正呢还是负呢。

我们再看,最后才排到了抢救伤员、主动推迟婚期的护士们,扔下高考的孩子忙着救治病人的有一个叫张新合,老婆就要生了,没空回家照顾的谁谁谁等等等等,一直到当时负伤以后一个直至负伤以后的时兵,自己爬出车窗,又回头拽出同学的男孩等等这些不留姓名的好市民。

对于好市民表扬我没有异议,确确实实在这种情况下最平凡的人反而发挥最大的力量。这朵鲜花应该献给他们,可是这个让我感觉到的是什么?我们所谓的官本位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评论文章中却体现得那么明显,起到最大作用的人放到最后面,依然采取一个上到庙堂再到当地的官员再到各个部门最后才是老百姓这样的一个逻辑。也就是大红花、中红花、小红花、小小红花,最后才落到这些普通的护士身上普通的市民身上,这些真正在车上救人者身上。它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明显的官本位,明显的溜须拍马。它传递的又算是什么正能量呢?

先别急,表扬了这样的一些人之后不表扬自个儿似乎心里不舒服,我们以往说批评与自我批评,可是到了这里却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前面都是表扬别人,光表扬别人不表扬自己对《厦门日报》来说对厦门市的宣传部门来说那不行,于是乎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开始表扬自己,先表扬自己的主管部门,“我们还看到,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挥下,无论是中央、省属媒体,还是市属媒体,他们秉持正义,坚守底线,不缺位、不越位,不猎奇、不渲染,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真相,传递正能量。”

在市委宣传部门直接指挥下,是,报道的时候肯定需要当地的宣传主管部门的配合,但这也同样是你的职责啊。既然是职责又有什么可自我表扬的呢?似乎在整个的悲剧发生以后如果他们也不能沾上一点便宜,那自己就自己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在功劳簿上每个人都得有一笔,一个都不能少。而事实上应该是什么?应该在追究责任上一个都不能少,而不是在邀功请赏上一个都不能少。

表扬了主管部门不表扬自己当然还不行,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篇文章对自己开始大肆的表扬,怎么表扬呢?“特别是厦门日报社记者,深入现场,日夜奋战,及时准确报道事件经过,反映伤员救治情况,表达市民呼声,回应社会关切,体现了一个主流大报的道义和责任,得到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不少市民来电,称赞厦门日报的报道是及时雨、正气歌,是有担当、负责任的主流媒体。”

看了这一段我只有一个字的评论,就是“呸”。如此赤裸裸的自我表扬,体现的算是什么道义,什么责任?这完完全全是利用悲剧利用市民的生命和鲜血去染红自己头上的顶子,这个胸前的红花就是用他们的鲜血染的。如此的赤裸裸的表扬算是什么正气歌有担当负责任?真正有担当负责任,那么你就应该利用当地媒体的优势去真正的顺藤摸瓜去挖清每一个原因。

事实上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关于陈水总的谜团并没有彻底的揭开,那么当地的媒体要不要去做这些事呢?如果做了这些事情,那才是真正的有道义有责任。只有当地的媒体敢于揭黑敢于打黑,不惧怕任何的恶势力敢说真话,那才是真正的有担当和负责任的主流媒体的做法。假如我们的主流媒体都像《厦门日报》这样发生了悲剧,人人都要发一朵大红花,人人都要邀功请赏一个都不能少,那么这样的一个做法不仅不是主流媒体的做法,连街摊的小报都不如。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文章最后一段说“是的,我们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无论你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关心关注这起事件,与我们一道传递正能量,就是对逝者最大的悼念,对生者最大的鼓励,对厦门这座美丽城市最大的热爱。”

以这种无耻而且无底线的无耻的做法逝者岂能安息?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地处江湖之远,只要是涉及到的这些政府部门包括媒体自己都先表扬一通,用一个赤裸裸的表扬稿来为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做上一个总结的话,这样的总结它传递的绝不是什么正能量,而一定是负能量。

它让人感觉对于当地媒体的寒心,这种对当地媒体的寒心甚至会成为一种传染病,让公众对于媒体秉持的良知和正义感到伤心。它会让人感觉到似乎整个中国的媒体都成了坏事变好事的主谋,可以将所有的悲剧所有的鲜血所有的生命都变成自己头上的红顶,可以变成胸前的红花。如果我们的媒体都是这样做的话,那么所谓的中国梦它可真的是中国恶梦。

在今天整整一天我都在梳理我自己报社的很多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其实我深深地感觉到,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一定要是敢于担当的媒体,一定是敢于揭黑和打黑的媒体。记者编辑也好,媒体的管理人员也好,一定要真正的心有正义心有良知。如果这些东西消失,无论你曾经创造了什么样的辉煌中就有一天会被受众抛弃。

像《厦门日报》这个事情我敢打赌,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传统的媒体敢对《厦门日报》这种做法提出批评,而我今天之所以要打破禁忌不避讳一般,同行批评同行,那就因为我是自媒体,我自己的地盘自己作主,我希望能够在自媒体的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呼吸。当整个技术已经发展到今天,当人的意识已经开始被启蒙,如果像《厦门日报》这样的一种做法那么只会使自己一步步走向绝路,在之前的节目中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无论你是谁,你首先是人,要有人的良知,然后你才可能是警察,是城管,是法官,是军人,是记者,是教师,是各种各样的职业者。

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了良知,没有了人这个字,那么你就会变成恶魔和陈水总没什么两样,一个媒体如果你秉持的不是媒体的职业的伦理和职业的道德,那么你所能够展示给大家的只能是你的丑,只能是你的假,只能会让人对你深深的叹息。

所以在最后作为同行我想提醒《厦门日报》的是,希望能够真正的从这件事情上意识到自己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希望我们的同行们能够从这个事情上好好的让自己反省一下:作为媒体,在当代的中国,我们究竟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作为媒体人,在当代的中国,我们究竟按照什么样的方向去走?到底应该听从权力的,还是应该听从你内心的召唤?

好,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保印说新闻》,咱们明天接着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