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TV《保印说新闻》第69期:高考作文不需要科学性吗?

标签:
2013高考caotv曹保印江苏作文教育 |
CAOTV《保印说新闻》第69期
高考作文不需要科学性吗?
曹保印
亲爱的网友,欢迎来到CAOTV观点保真《保印说新闻》时间,昨天我做了一期节目叫做“2013高考作文批判”,没想到一石引发千层浪,我对高考作文的批判引发了大家更多的思考,其中对江苏高考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的生物学常识的质疑更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于是很多生物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出来了,媒体也出来了,这篇高考作文原材料的出处的作者也出来了。
大家就在讨论,这个小小的原材料中的知识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是错的,它对高考作文对考生的发挥会不会有影响?会不会有可能在假材料上产生了假仁义和假道德?所以咱们今天的主题就是“高考作文不需要科学性?”也就是到底需不需要科学性,在做这个探讨之前再次和大家做一个道歉。
昨天的节目说我说顾城有两句诗我很感动,一句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结果当我说完之后节目以上线,有网友就提醒我,你说错了,这句话是我虽然喝了一瓶酒也马上清醒过来的,对,我确实是说错了,我没有经过北岛同意,把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安到了顾城的头上,对不起北岛,也对不起收看节目的网友,错了,给大家正式道个歉,不好意思。我没有去认真的去查阅喝多了,今天晚上我会自罚一瓶。
好,咱们书归正传来说说高考作文到底需不需要科学性,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就是探险者与蝴蝶。它讲的是一个很小的故事,说是一群人来到了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结果他们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彩色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这些蝴蝶就离开了,几天以后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还在不在,结果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于是他们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呢?让考生根据这样一段小故事来写作文,我不知道考生是怎么答的,反正我看到的这个小材料之后迅速提出了质疑。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重新梳理一下我的这些质疑有没有道理。首先我们说蝴蝶生活在洞穴里吗?当然我不是昆虫学家,所以我的回答并不权威,但是我们来引用一下相关专家的说法。著名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它的官方微博就发表了这样的一种说法,“山洞里有群蝴蝶?被发现了还飞向山洞深处?蝴蝶是日行性动物,取食花蜜、树枝、腐败果实等,就算喝水也没理由去山洞啊,山谷还差不多。”
其实,从这个我们已经判断,科学松鼠会已经对蝴蝶会不会生活在洞穴里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再看媒体采访的相关专家,南京林业大学的蝴蝶研究专家钱范俊教授说“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至少在中国基本没有出现过。
一般的蝴蝶或者是卵以幼虫的方式过冬,只有这个时候会找一些温暖隐蔽的背后比如树枝的背后,但一般不会去很深的洞穴。”钱范俊教授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另外一位专家的认可,这位专家就是我今天下午特地联系的,他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副主任魏永平博士,魏博士在电话中告诉我,他说蝴蝶是不可能生活在洞穴里的,即便蝴蝶是过冬或者是产卵它也不会到洞穴里生活。
在此之前我通过自然科学大学的刘慧丽联系到资深昆虫爱好者计云,计云告诉我,他说蝴蝶在他所见到的科学文献中没有发现在洞穴里生存的,不过他也留了一个退路,他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也保不定可能会有,至少我在文献中没有见到过。
魏永平博士说,在我所见到的所有的这些科学文献记载中,没有发现蝴蝶生活在洞穴里。你看这些专家应该说都是搞昆虫学的,有的就是蝴蝶研究专家,比如钱范俊教授和我采访的魏永平博士,这就证明这一条蝴蝶是不可能生活在洞穴里。
那么紧接着第二个问题,这些蝴蝶有可能是色彩斑斓的吗?那么我们看南京农业大学钱范俊教授他给出的答案是,他说从作者提供的图片上来看是夜蛾,蛾子可以用色斑斑斓来形容吗?
范说很多蛾子很多很漂亮,大型翅膀很漂亮花纹很多,这种说法得到了魏永平博士的回应,当然是我采访的回应。魏永平博士说,有些蛾子确实是色斑斑斓的,但是蛾子也不大会在洞穴中如此的生活。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至少这个蝴蝶不是色斑斑斓的。这个问题也解决了,也就是作者看到的这些色彩斑斓的绝不可能是蝴蝶,最多有可能是蛾子。
那么第三个问题,无论是蝴蝶还是蛾子,它会因为烛光而躲避吗?按照作者的说法因为烛光过了几个月作者又去了,发现这些小昆虫们躲到更深的地方去了。
咱们看钱范俊教授的说法,他说蝴蝶是没有气光性的,一般白天活动晚上不活动,受到蜡烛的影响不大。而很多蛾子是晚上活动见到亮光会飞到有亮光的地方,因此人们有时候会为了捕杀有杀的蛾子而采用光诱的方式,所以它们不大会因为躲避蜡烛而躲避。
这个说法也同样得到了我采访的魏永平博士的验证,魏博士说,无论是蝴蝶还是蛾子,它们其实都是喜欢光的,所以我们小说中才会有成语中也才会有“飞蛾扑火”这种说法。显然,这样两个昆虫学家、蝴蝶专家的说法就验证了作者至少在作文材料中所说到的因为烛光而躲避这个常识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其它的,我特意查了一下作者叫漆宇勤,他的原文是什么呢?他的原文叫做“轻一点,别点蜡烛”,在这个原文中他写的并不是色斑斑斓的蝴蝶,他原文是“竟然还有黑色的蝴蝶”,而到了高考作文题中却变成了“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
你看,显然是高考作文的出题者将人家的文章给改了,把黑色改成了色彩斑斓。你可别小看这样一改,它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深刻意义呢?那我来告诉你。在告诉大家之前我们再来看,还有作者在原文中说,他们是过了几个月又来到了洞穴之中,来看蝴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原文是这么写的。“过了几个月大家记挂着洞穴深处的蝴蝶和那晶莹的钟乳石相约再去洞内探访”,而到了我们的作文题目中却变成了“过了几天”,几个月和几天的差别到底有没有值得我们批判或者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呢?那我们现在就来说一说。
咱们首先说黑色的蝴蝶和色彩斑斓的蝴蝶,我在采访魏永平博士的时候他告诉我,蛾子一般在洞穴中是灰黑色的居多,暗色居多,色彩斑斓的实际是比较少的。
且说它是色彩斑斓的,那么我们的高考作文出题者,为什么就没有经过作者的同意,也没有给作者打一个电话,就把黑色改成了色彩斑斓呢?显然这是一个并不严肃的做法,因为我们在网上可以轻易的查到这个作者的联系方式,就是一个电话的事情就可以搞清楚。
而高考作文的出题者在随便改变蝴蝶颜色的时候他有没有考虑到,你这样一个改动就有可能造成一个科学的错误。那为什么非要做这种改动呢,这种改动意义又有多大呢?而一旦改动可能造成的错误会产生什么后果想过没有想过呢?
这样的一种粗心大意我们绝不可小视,且不说高考作文关系到很多考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单单的这样一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对他人作品尊重的态度就是值得批评的,也是必须要反思的。还有刚才说的原文作者说过了几个月,而到了作文题中是过了几天,几个月和几天那在科学性上是严重不一样的。
因为如果是这些蛾子也好蝴蝶也好,经过几个月挪到了洞穴深处,和过了几天挪到洞穴深处,它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我们说做科学实验一定要非常得严谨,所有的数据都必须清晰。
而高考作文的出题者也没有跟作者做任何的联系就把几个月缩短成了几天,这同样不是一种严肃的态度,而这种不严肃的态度直接造成了问题可能会假。你想想假如作者写的是真的,你给人家几个月浓缩成几天了,那么这里面的科学性会不会大打折扣呢?
我们再说,其实联系作者很简单,像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生物学常识也不是什么科学难题,你像我今天就联系了一位资深的昆虫爱好者计云,也联系了蝴蝶专家魏永平博士,媒体也轻易的就找到了南京方面的昆虫专家。那大家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不是蝴蝶是蛾子,可能是蛾子。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高考作文的出题者连这样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却不愿意去做呢?它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科学其实不严肃,而对于文学却总觉得无所谓。
由此造成了我们的科学和科普文章总是有那么一点令人怀疑,而文学通过编造故事传递出来的所谓的科学知识却是误导了很多的人。我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好象是胡适先生写的,他说中国人有一个毛病什么都是差不多,胡适还是鲁迅我记不大清,反正讲了一个差不多。也就是中国人干什么就差不多,差不多就行了。
可是这种差不多却曝露出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病,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要问沙锅几条印这样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比较之下,在西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我们发现很多西方的孩子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总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一定要到底看一看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而由此西方的整个科学发明我们不得不承认,它超越了我们。而很多很伟大的发明恰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对那些看似平常事情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最后找到了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
因此,人类其实有这种兴趣,有这种对真相的探讨,它绝不仅仅是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甚至对我们整个的民族性,对于民族文化都有重大影响。
想一想,如果我们对这个东西对这些小事情都能够打破沙锅问到底一定要问问到底真相是什么的时候,在一些历史问题上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态度呢?很多的历史问题我们到底是差不多就算了,还是我们一定要问问它在历史中到底是什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有了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就会对历史看得更清,而有了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无论我们是对于一些案件还是对一些信息对一些现象,我们都会有持之以恒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要探究探究这个事情究竟是什么,是传说中的那样还是实际中的那样,真正的深入实际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整个思维就会得到一种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对于真相的敬畏,对于真实的敬畏。这样我们也就不会那么轻易的被麻痹被蒙蔽被欺骗。
所以别看这个高考作文如此之小,它其实反映了我们整个文化中必须要反思的东西,高考作文题虽然是江苏题,但是它涉及到多少江苏考生,这些江苏考生在做完这个题以后他们对于蝴蝶也好蛾子也好会不会产生一种误导。你要知道高考作文题那可是对很多孩子会有一生的影响,我至今还记得我当年考高考作文的时候就有一道题是圈,对圈展开联想,我现在都记得这道题。
所以对于高考作文要不要科学性的问题上,我觉得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如果没有了科学性,如果我们总是对于有文学故事那么样的相信,不做任何的怀疑,不证实也不证伪,那么很容易就被欺骗。
很遗憾的是在这个事情出现以后,我注意到了江苏的相关教育方面的专家的回应,他是这样回应的。他说,就算是错了,蛾子也好蝴蝶也好,并不影响命题主旨,原话是这样说的“这个题目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存在争议,但是作为高考作文题的材料使用并不影响它的命题主旨”说这句话的是谁?江苏省写作协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凌焕新,他这样告诉《扬子晚报》的记者。
他进而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描写是有寓意的,蜡烛对于在黑暗的洞穴里的探险者来说应该是有功的,因为能照明。对昆虫来说光亮会干扰它们的生活,所以蜡烛对它们来说是有害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人类好的东西对其它生物未必是好事等等等等。紧接着又说了,所以一些考生写到环保主题是好的,也有的考生从细节会改变大事入手也是可以的。
作为材料作文命题也应该是具开放性的。我不知道这位叫做凌焕新的教授是不是参与了高考命题或者说这道作文题是不是他出的,但从他的回应我们就可以看出我刚才说的,所谓差不多,文学创作可以不顾科学性,文学创作就算是出现了科学的严重错误,从这个错误的基础上出发也没问题,并不是今天的一些人头脑中固有的这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都存在。
所以我们的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凡是涉及到无论是生物学知识还是其它的一些专业知识,总是凭着自己的脑袋去想象,而不是去真正的探究。我们古代的文人在这一点上更是犯了很多的错误,似乎形成一种规律,他们总是不愿意去亲身实践,也不去探讨问题的根本,总是坐在书房中在那儿想象空想。以至于我们的这种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相比较之下,西方国家人家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我就是要探究探究这个东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科学得到很好的发展,科学的态度也成了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和反省上要远远高于我们。
所以我们感觉到有一些专家教授们他们头脑里固有的东西就是错了我也不认,你像现在昆虫专家、蝴蝶专家都已经说了,这是错的,不是什么争议的问题,就是错的问题。
既然如此,公开承认错也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做这样一个辩解?因此,你别看是一个小小的高考作文题,它带给我们的思考绝不是停留在高考本身,也绝不是停留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材料上,而是让我们必须要反思,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身边各种各样所谓的小事,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某些问题的真实和真相。
假如我们的孩子都是从假的出发,然后去得出一些假的结论,试问这种结论对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呢?如果我们民族对这些科学的东西始终怀着差不多、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不要说我们的科学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对待历史也绝不会有一种尊重的态度,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假如我们不愿意去探究历史的真相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又怎么可能去愿意探究真相呢?如果历史不探究真相,现实中的问题也不探究真相,那么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是不是每天都处于一种被洗脑的状态?每天都处于一种被欺骗被蒙蔽的状态呢?在这种状态中我们还能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吗?我们还能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吗?我们还能够活得明明白白吗?所以事情虽然小,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一定是非常深刻和沉重的。
这就是今天的《保印说新闻》,感谢大家收看,谢谢大家能够从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小小的启发。再见,我们明天接着说。
说明:本文系CAOTV《保印说新闻》节目的文字版。报刊转载,请联系本人许可。联系方式:cbyxw@163.com
下载方式:下载搜狐新闻客户端,搜索“CAOTV观点保真”或:订阅-刷到最下面“免费订阅更多刊物”-名人-CAOTV观点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