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保印:妈妈,我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

(2012-12-10 01:11:32)
标签:

曹保印

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

亲子

教育

妈妈,我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

——爸爸豆子、妈妈豆子和宝宝豆子的故事

曹保印

“妈妈,我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

2012年12月8日,不到5岁半的女儿,突然在吃晚饭时向妈妈提问。由于太过突然,妻子一下子被问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女儿,便马上将皮球踢给了我:“你闺女的问题,你这个当作家和评论员的爸爸回答吧!”

“等你睡觉时,我告诉你答案,好不好?”

因为有其他客人在,如此敏感而又好玩儿的问题,当然不能马上当众给出答案,所以,我这样对女儿说。

“好的。”女儿说,“你可不许骗我噢。”

“当然不骗。”我说,“要不,咱俩拉钩?”

“行!”女儿说着,伸出小拇指,和我的小拇指钩在一起;又伸出大拇指,和我的大拇指面面相对,接着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是小花狗,小花狗,砍头!”说完,做出一个砍的动作,哈哈笑了。

对儿童来说,“妈妈,我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这个问题,并不是最经典的,并且不是最传统的。在这个问题之前的另一个问题,才是最经典、最传统的:“妈妈,我从哪里来?”所有的孩子,不分古今中外,都曾这样问过妈妈,但孩子们能得到的回答往往五花八门,其中绝大多数妈妈不会“实话实说”,而是“实话乱说”。

巧合的是,就在前不久,我刚听了一期由好朋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于永靖(皮特)主持的《老外看点》节目,这期节目的主题正是“妈妈,我从哪里来”,其中的两位节目嘉宾,一位是美国人,一位是印度人。

对“妈妈,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美国籍女嘉宾的爸爸这样回答孩子:“亲爱的孩子,你是爸爸从路边的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则告诉她:“亲爱的孩子,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然后,送给了女儿一本儿童科普书,并和女儿一起去看。虽然这本儿童科普书就是针对孩子们的,可是,小时候的这位女嘉宾还是看得稀里糊涂,而且又生发出了更多的问题,让妈妈最终缴械投降。

另一位印度籍男嘉宾的妈妈告诉孩子:“亲爱的孩子,你是神在半夜里送给妈妈的礼物。”结果,孩子又问妈妈:“妈妈,神下一次来送礼物时,你一定要叫醒我。我想看看神长什么样子,下一个礼物会是什么。”这一次,妈妈不再正面回答,而是打发孩子出门玩儿去了。

于永靖的妈妈则这样告诉他:“儿子,你是爸爸用叉子从地里扎出来的。你看,你的屁股上不是有一个眼儿吗?那就是叉子扎出来的洞。”

和他们的妈妈相比,我的妈妈曾这样回答我:“孩儿呀,你是妈妈从桑树叉上抱来的。”在我的故乡河南,很多妈妈就是这样回答孩子的,以至于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会跑到桑树底下,踮着脚尖往桑树叉上瞅,看上面是不是躺着一个又一个小宝宝。自然,每一次我们都是兴冲冲地满怀希望而去,垂头丧气地失望而归,回家问各自的母亲,她们给出的答案标准而又统一:“你们去晚了,宝宝被别人抱走了。下次,早点儿去。”有一回,我和三个伙伴在桑树下蹲守了整整一天一夜,也还是没有看到树叉上有宝宝,彻底失望之余,开始对母亲们的答案产生了怀疑。

“妈妈,我从哪里来?”3岁时,女儿也曾问过妈妈。我记得,妻子是这样回答女儿的:“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医生在妈妈的肚子上切了个口,像抱大西瓜一样,把你从这个口里抱了出来。然后,医生又用针和线,缝上了这个口。”然后,让女儿看妈妈做剖腹产时留下的刀口。显然,这个回答更真实一点儿,但也仅仅点到为止。

现在,随着女儿的长大,新问题终于出来了:“妈妈,我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回答呢?回避显然不行,因为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女儿站在床上,一本正经地对我说:“爸爸,现在你给我讲讲我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去的吧!”此前,我以为她早忘记了这个问题。

“行!”我说,“爸爸去准备一下。”

然后,我走进厨房,拿了两颗豆子,又返回卧室,开始给躺在被窝里的女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颗豆子——爸爸豆子、妈妈豆子,快乐生活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他们俩谁也不认识谁。

有一天,名叫爸爸的爸爸豆子,要出门旅行,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于是,他收拾好行李,坐在一只小船上,顺着一条激流涌动的小河出门了。

一路上,爸爸豆子一边划船,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爸爸豆子的歌声实在太好听了,连小河里的浪花都为他鼓掌。这时候,另一颗名叫妈妈的妈妈豆子,正坐在小河边的家门口弹琴,她听到了爸爸豆子快乐的歌声,很快便被歌声陶醉了。她多么希望爸爸豆子能留下来呀,这样,他就可以每天在她的琴声中唱歌了。她想,有了她的琴声的伴奏,爸爸豆子的歌声,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于是,她一边快乐地弹琴,一边对爸爸豆子喊道:“喂,来自远方的客人,这位唱歌的豆子先生,你愿意停一停你的小船,在我家的码头上靠一靠岸吗?我想请你听听我弹奏的琴声,看看它能不能让你陶醉。”

妈妈豆子的面容和身材是那么美,妈妈豆子邀请爸爸豆子的声音是那么美,妈妈豆子弹奏出的快乐琴声更美得令人心驰神往,于是,爸爸豆子便快快乐乐地答应了,他将小船靠了岸,坐在了妈妈豆子的身边。

从此,爸爸豆子和妈妈豆子就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他把妈妈豆子的家当成了他们共同的新家。

每一天,爸爸豆子都会快乐地唱歌,妈妈豆子呢,就总会坐在他的身边,快乐地弹琴。他们生活得是那么快乐,所以,爸爸豆子再也不愿意一个人去远方旅行,那只早就靠岸的小船,便离开河岸独自飘走,乘送别的豆子去了。

自从有了妈妈豆子琴声的伴奏,爸爸豆子的歌声更加快乐,更加令人陶醉;妈妈豆子的琴声呢,也因为有了爸爸豆子的歌声,而更加迷人,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一天又一天,因为每天都紧紧地相依相偎,慢慢地,爸爸豆子和妈妈豆子呀,仿佛变奇妙的魔术那样,变出了一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宝宝豆子。

就像巴巴爸爸、巴巴妈妈种出巴巴宝宝们一样,爸爸豆子和妈妈豆子,也把宝宝豆子种在了土里,只有这样,宝宝豆子才能吃得饱饱的,睡得香香的,长得快快的。

不过呀,这可不是一般种花种草的泥土,而是一种神奇的生命土。它只存在于一个更加神奇的宫殿里,在这个宫殿里,有温暖的水,温暖的阳光,和更加温暖的爱;还有爸爸豆子温暖的歌声,妈妈豆子温暖的琴声,更有宝宝豆子睡得香香的鼾声……宫殿的大门紧锁,钥匙被妈妈豆子和爸爸豆子严严地藏了起来,除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藏在了哪里。这是只有妈妈豆子和爸爸豆子知道的秘密。

这个神奇的宫殿,也就成了宝宝豆子的家,它就在小河的岸边,爸爸豆子和妈妈豆子相遇、相爱、相知的地方。它曾是妈妈豆子的家,后来,成了爸爸豆子和妈妈豆子共同的家;再后来,又成了爸爸豆子、妈妈豆子和宝宝豆子三颗豆子的家。在这个家里,每天都是歌声,每天都是琴声,每天都是笑声,唱不完的歌,弹不完的琴!

亲爱的孩子,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宫殿、神奇的家在哪里吗?它就在你妈妈的肚子里!你呢,就是那颗宝宝豆子!每一个妈妈的肚子里,都会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宫殿、神奇的家;每一个神奇的宫殿、神奇的家里,都会有神奇的、肥沃的生命土。它是爸爸豆子的家园,妈妈豆子的故乡。

一天又一天,宝宝豆子在神奇宫殿的神奇生命土里,慢慢长大,她长出了会跳舞的心,会看风景的眼睛,会呼吸的鼻子,会唱歌和说话的嘴巴,会听各种声音的耳朵,会抓东西和弹琴的手,会走路、游泳、跳远的脚……

10个月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她长成了一颗真正的豆子。这颗宝宝豆子呀,她既会唱爸爸豆子会唱的快乐的歌,又会弹妈妈豆子会弹的迷人的琴,所以,她比爸爸豆子还要快乐,比妈妈豆子还要迷人!她是那么纯粹,那么优秀,那么美好,那么天使,于是,她想离开那个神奇的宫殿,到家外面的世界展示自己的优秀、呈现自己的美好。

妈妈豆子读懂了宝宝豆子的心思,爸爸豆子也读懂了宝宝豆子的心事,于是,他们找出藏了10个月的宫殿钥匙,也就是三颗豆子家门上的钥匙,将它交给了医生。

很快,随着宝宝豆子一声无比动人、无比迷人的歌唱,宫殿的大门被医生打开了,宝宝豆子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幸福旅行;而宫殿里,爸爸豆子和妈妈豆子向宝宝豆子依依不舍地说着:“亲爱的宝宝,再见!祝你好运!”

这一天,就是宝宝豆子的生日。亲爱的孩子,这一天,也是你的生日。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生日,那是因为,爸爸、妈妈也曾经是宝宝豆子。

亲爱的孩子,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妈妈豆子,你也会遇到另一个爸爸豆子,然后,你们会有自己的宝宝豆子。等你有了自己的宝宝豆子,爸爸、妈妈就会变成两颗老豆子,重新回到神奇的生命土里,在那里唱着歌、弹着琴,祝福你和你的爸爸豆子、你的宝宝豆子……

故事讲完了,女儿迷迷糊糊要进入甜美梦乡了,但她还是强睁着眼睛问我:“爸爸,你手里的两颗豆子——爸爸豆子和妈妈豆子,明天能生出一颗宝宝豆子吗?”

“能!”我信心满满地告诉女儿,“等你明天醒来,两颗豆子就会变成三颗。”

说完,我将两颗豆子包在纸里,认认真真包裹好之后,交到了女儿手里。妻子替女儿轻轻拿起枕头,帮她把纸包放在了枕头下……女儿要枕着这两颗豆子和它们的美妙故事,打开童话的梦乡之门,和故事一起做生命的旅行。

我呢,在女儿睡熟了之后,又一次来到厨房,拿了一颗小小的豆子,轻轻掀起枕头的一角,取出纸包,将小豆子放了进去,三颗豆子组成的一家人,温暖地睡着了……

“爸爸,爸爸!”女儿高喊着,“三颗豆子!三颗豆子!豆子爸爸、豆子妈妈、豆子宝宝耶!”

天亮了,新的、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2012年12月10日,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