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风雨后的那道彩虹
——《风雨彩虹:5·12地震灾区儿童绘画集》出版记(1)
曹保印
1
2009年3月31日下午,在以“诗与关爱”为主题的第二期公益中国沙龙上,我认识了甘肃省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秘书长刘沐。一个早已经是白领的年轻人,舍弃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优越生活,只身去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文县做长期的灾后重建志愿者,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与扶贫开发,这种志愿者精神与实际行动,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令我十分钦佩。
我必须承认,他能做到的,我做不到。尽管如此,随着5·12大地震1周年的日益临近,我一直想为灾区的百姓,尤其是那些灾后余生的儿童做点儿什么。在沙龙上,刘沐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我,他正在组织地震重灾区之一文县的1万名儿童,以“我的家园”、“我的学校”、“我的梦想”为主题,在特制的名信片上绘制2万幅作品,准备在5·12地震1周年前后举办全国画展,并义卖这些作品。义卖所得,全部用于支持灾区重建,特别是关注儿童的绘画才能培养。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虽然我和刘沐只是一面之交,但是,我当即提议从这2万幅绘画作品中,挑选出200至300幅优秀作品,正式出版一本绘画集。当天晚上,我连夜写出一份详细的绘画集出版方案,并随即发给了刘沐。
在方案中,我这样写到——
对人类来说,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绘画和音乐都是无门槛的艺术,所以,儿童是天生的画家和音乐家。有什么能比儿童笔下的画,更加纯真,更能打动人?又有什么能比音乐,更能让儿童沉醉,哪怕他们还睡在母亲的子宫里。
此外,歌唱和舞蹈也都是无门槛的艺术,因此,儿童也是天生的歌唱家和舞蹈家。有谁的声音,能比儿童的声音更清澈,更能把人的灵魂引向天堂?又有什么能比舞蹈,更能让儿童健美,哪怕他们只是做出了一个小小的动作。
然而,在这四种无门槛的艺术中,绘画又是最朴素、最简单、最透明、最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所以,你拥有了一张儿童画,你也就拥有了一条神奇的魔毯,它可以引着你,走进孩子不设防的心灵世界,与之一起分享/分担喜怒哀乐。
更重要的是,一幅纯美至真的儿童绘画,可以让人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哪怕这个人,刚刚经历过一场风雨。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绘画实际上是一道来自美丽天堂的风雨彩虹。也正因如此,儿童绘画是抚慰儿童心灵的一剂良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灾难常常不期而至。它当然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但是,对孩子来说,如果灾难不可避免,那么,与其在痛苦中以泪洗面,不如微笑面对,乘风飞翔,把巨大的苦难,变成巨大的财富。
那么,是什么样的魔法,可以点“苦难”为“财富”?是绘画。是劫难过后的儿童,用自己稚嫩的画笔,画出的飘逸着浓浓阳光味道的作品。这样的绘画作品,适用于所有身处灾难中的儿童,使他们向着未来,打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门。当然,这样的绘画作品,更是历史的记忆库、儿童的精神发育史。
本着这样的思考,特编辑出版《风雨彩虹——5·12地震灾区儿童绘画集》。该绘画作品集的编辑出版,是一个纯粹的公益项目,旨在通过它的出版:
一来,纪念5·12大地震1周年;
二来,抚慰更多还没有从地震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儿童;
三来,作为抚慰儿童心灵的一剂良药,用于帮助所有身处各种灾难中的儿童,使他们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走到阳光里去;
四来,向中国公众和世界展示本次救灾的成效,但同时也从中发现儿童的“心理黑洞”,尽快救助之;
五来,作为一份历史的记忆,供社会留存;
六来,通过绘画传达出来的信息,发现儿童心理救助的最佳路径等。
七来,总结“我的家园——灾区儿童绘画展”;
八来,激励更多的儿童拿起笔来,通过绘画,破茧化蝶。
我在方案中同时承诺,作为这本绘画集的主编,我仅保留所著(编)文字的版权,而放弃主编稿酬(版税)。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尽一份心。对此方案,刘沐表示认同。于是,《风雨彩虹——5·12地震灾区儿童绘画集》的筹备出版工作,开始列上了我们的工作日程,并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寻求出版单位、项目支持单位、各领域爱心专家组成画册编辑委员会、媒体报道支持单位……
在此过程中,联想集团的《大联想》主编王继玲、上海M50创意园,很快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特别是M50,不但帮助我们解决了至为关键的出版社和出版资金问题,更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建设性的建议。M50对画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公益事业的倾心支持,使我对它充满了敬意。
2
4月29日上午10时,在甘肃省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驻京联络处办公室,由我和刘沐分别邀请的部分画册编辑委员会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学者吴祚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摄影家毛小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中国环境保护最高奖地球奖获得者汪永晨,《艺苑经典》主编、国画家张建新,国画家雨鹤,阅读课推广人汪小英,公益中国网主编、诗人艾若,在讨论了选画的标准之后,随即投入了这项既费神也费力的工作——从2万张儿童绘画作品中,选出供出版用的300张优秀作品。在选画的过程中,阳光卫视的两位记者,一直在拍摄、采访。作为“中国第一拍客”,艾若也用DV记录了整个过程。

(汪永晨老师在挑画)

(吴祚来老师在挑画)

(毛小雨老师在挑画)

(雨鹤、张建新老师在挑画)

(午饭时间,汪小英老师给大家讲画书)
从10时至13时,在整整3个小时中,所有人都没有休息,都在认认真真地选画、评画,经常为了一幅作品是不是进入初选而激烈争论,直至挑选出600幅初选入围作品。13时至14时,我自掏腰包,请大家在“芝麻花”饭店吃工作餐,朋友们知道我穷,都没有点贵菜,9个人才吃了157元钱,呵呵。不过,这儿的饭菜还真不错,味道好,份量足,价格也比较公道。饭后,汪永晨老师提议大家AA制,被我笑着谢绝了。朋友们完全义务地做这件费神费力的事,不给车马费倒也罢了,岂能连顿便饭也不管?要知道,对这些专家来说,最不舍得的就是时间。3个小时,足以写一篇得意的文章,读半本最想读的书。
饭后,几乎没有休息,从14时至17时,大家又开始了第二轮的挑选,即从600张初选作品中,挑选出供出版用的300张作品;同时,认真讨论画册的编辑方针、版式设计、作品分类、图文配合等重要问题。著名国画家张建新义务承担封面设计任务,国际画推广人汪小英义务承担英文翻译任务,我和刘沐则分别义务撰写其他文字内容。在分领这些任务时,大家是自愿的、热心的。
作为画册编辑委员会的主任和成员之一,就我个人而言,面对着2万张亲历5·12地震的儿童的绘画作品,感觉比较复杂,简单点儿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在经历过这场巨大的灾难之后,很多孩子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可期待、真爱的可珍惜、人与人的可信任,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更细微、更具体、更温暖。他们没有因为曾经历过灾难,而丧失继续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在他们的笔下,理想依然是绿树红花,家乡依然是青山碧水,鸟儿展翅在蓝天中自由飞翔,小鸡小鸭小狗小猫小兔子享受着各自的乐趣。可以说,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出灾难的阴影,走向温暖的阳光。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最终入选的300多幅作品中,有一幅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尽管从绘画的技巧上看,它是那么笨拙,画面的布局也十分简单。它深深打动了我的,是一段天真童稚的文字、一个令人心暖的故事:在画面的周边,是倒塌的房屋、折断的大树,这显然是地震后的景象。而画面的核心内容则是:一家人正在搬简单的家具,地上摆放着几条长凳,长凳下是一条由星星点点组成的黑线。这条黑线是什么呢?小画家的说明文字是:搬家的时候,请不要踩到了凳子下的蚂蚁。天哪,这由星星点点组成的黑线,竟是蚂蚁!小画家的心是如此温柔,这说明,他/她在经历过这场巨大的灾难后,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慈悲不伤蝼蚁命。

(孩子们的作品之一)
忧的是:虽然大地震即将1周年,但是,相当一部分孩子,依然停留在对灾难的痛苦记忆之中。在他们的笔下,是倒塌成废墟的房屋,是废墟里被掩没的亲人,是亲人伸向天空的悲愤而又无望的手,是孩子们面对破损家园、校园的滴滴泪水——有的泪珠是鲜红的!不少配图的文字,常常令人忍不住流泪,不敢再去看第二眼。在很多作品中,看不到一点点绿色——这是希望与生命的颜色,有的甚至是满眼的黑色黑色黑色——这是绝望与死亡的颜色,还有的是满眼的红色红色红色——这不是太阳的颜色,而是鲜血的颜色,是来自爸爸或妈妈的鲜血的颜色,它是那么刺眼,仅仅只是看上一眼,就让人的心如刀扎般痛痛痛……
对这样的作品,参与选画的编辑委员会的成员们达成了一个统一意见,那就是尽可能不选。大家的想法是,在确保画册的地震背景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勾起灾区孩子们对过去痛苦往事的回忆。反之,对那些色彩丰富而明快,构图大胆而新颖,内容极富想象力、充满阳光与活力的绘画作品,则尽可能多选。
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所有看到这本画册的孩子,能够学会打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门;更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无论风有多大,雨有多冷,风雨终究会过去,彩虹终究会升起。所以,在一周年的日子里,应该少一些伤悲,多一些快乐;少往后看一点点,多往前看一点点。毕竟,灾难已经过去,无论是今天的阳光,还是明天的阳光,都会如此温暖。而这个道理,就不仅仅适用于地震灾区的孩子,更普遍适用于所有曾经被各种灾难的阴影笼罩的孩子。

(孩子们的作品之二)
因此,这本画册,就不仅仅属于地震灾区的孩子,更属于天下所有曾经经历过各种灾难的孩子。孩子们的心相通,温暖了我的,就一定也能温暖你。
4月30日凌晨2时43分写
曹保印:作家,《新京报》资深编辑、评论员,长期关注教育、儿童、农民工、动物保护等问题。曾在《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有《直击中国教育底线》、《千万别教坏孩子》、《草根儿》等14部作品。系《风雨彩虹——5·12地震灾区儿童绘画集》编辑委员会主任、主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