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天天教育录育儿打人杂谈 |
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343
2008年6月19日:幼儿为什么要打人
先讲一个故事:下午,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说法,实在耐人寻味,因为万事的发生,总会有其理由),也许是在无意中,天天打了妈妈一巴掌。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这一次,天天的这一巴掌,打的却恰恰是妈妈的脸。
这几天,我一直在和太太讨论“天天为什么要打人甚至爱打”的问题,所以,太太也就决定“以身试打”,仔细观察这种现象。于是,当天天打了妈妈第一巴掌后,太太没动,“似乎”也没说话,只是默默看着她,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当太太讲这个故事时,她忘记了一个重要细节: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否说了话,比如“呀,你为什么打妈妈”之类。“可能说了,也可能没说。”太太表示,“当然,也不是绝对没动,比如皱眉、眨眼。”
不过,有一点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对没有严厉地批评天天,更没有出手阻止天天。否则,就不会发生下面的事情——
“啪!”几秒钟后,天天又打了妈妈一巴掌,也还是脸。太太依然只是皱眉、眨眼,可能说了“呀,你怎么又打妈妈”之类的话,也可能没说,但无论如何,当天天这样的举动,没有被及时阻止后,她第三次打了妈妈的脸。
太太说,好像打了三四巴掌。对此,她的说法是:“天天可能觉得这样好玩。她打我一下,我眨一下眼;她又打我一下,我又眨一下眼。”然而,随着一件新事的发生,我感觉,她的这种说法,可能不太正确,或者性质发生了变化。
什么新事?见妈妈没有阻止自己,天天居然在妈妈脸上练起了“鹰爪功”:她突然袭击,抓了妈妈一下!速度之快,来不及反应,因为根本意料不到。
“妈呀!”太太终于感叹一声,因为她感觉到了疼。随即,害怕被毁容的她,马上跑到穿衣镜前,去察看脸是不是被抓破了。“破了!”太太又感叹了一声。的确,她鼻子附近的皮肤,被天天抓出了一道红印,渗出了一点点血丝。
当然,太太也还是没有批评天天,更没有出手打她,而且很快,她们俩都忘记了这件事。晚上,太太给我讲了这个故事,随后,又当然地布置了一道思考题:才11个多月的孩子,没有人教她,为什么就学会了打人,甚至爱打人?
是啊,为什么呢?在找出自己的答案之前,我还想看看类似的故事。于是,便到网络上查找,结果,还真查出了不少。提问题的人,清一色是妈妈——爸爸们去哪里了,他们是没注意到这个问题,还是注意到了,却没通过网络寻求答案?
从网络发帖的言辞来看,对孩子们爱打人这种现象,妈妈们非常困惑,也非常担忧,有的甚至还因此而产生了心理负担。看来,妈妈们是不希望、更不支持孩子打人的。显然,这是一种相当文明的现象,妈妈们不再仅仅“护犊子”。
从孩子们的年龄段来看,出现这种现象,小的14个月,大的两三岁。更大的年龄也有,但超出了幼儿的范围,问题的性质已经完全不同。有人还口气绝对地说,这种现象只发生在1周岁以上的幼儿身上。从天天看,这证明是错的。
针对这种现象,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呢?
有的妈妈想办法引导孩子,把打人变成抚摸人:“我女儿有一段时间,也爱打别人家的小妹妹,她打的时候,要对她马上说‘不可以打’,并拿走她的小手,放到妹妹的脸上轻轻地摸,告诉她这样摸一摸,反复数次。她现在14个月了,见到小家伙们通常都轻轻摸,还教她吻妹妹的小脸蛋,她都能学会。”
有的妈妈则“以手还手,以牙还牙”:“我儿子2周岁零2个月,不顺心的时候就爱伸手打人,小手打在脸上虽然不疼但叫当父母的伤心,也给他讲道理,他打人的时候我们也做出生气的样子不理他,可收效甚微,不好使。
“这几天他感冒了,可能身体不大舒服,脾气更不好了,更好伸手打人了,把我气得索性狠狠地打他的手,打得手背都肿了,直打到他不敢再打我的脸,哭得不成样子,也不知道我这种做法对不对,孩子有没有负面的影响。”
在回答这位妈妈的求助时,一位也是妈妈的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孩子长大就好了,我家孩子今年6岁,在2岁多时,表现出了很强的暴力倾向,稍有不顺,伸手就打,而且还是拿起什么就是什么,有一次,用凳子把他爸爸的头上打了个大包。他爸爸狠揍了他一顿,效果也不明显。
“后来,等他再动手时,我就捉住他的手,马上找一点能吸引他的话题,把他的心思转移开,同时装出毫不在意的样子,事后再慢慢同他讲道理。不能怕烦,孩子住住一遍两遍记不住。这样大概持续两个月吧,他打人的习惯慢慢就好了。”
除了这种现身说法的答案,其他一些网民为此而提供的答案,又是什么样的呢?说起来,有些真是令人忍俊不禁,甚至于啼笑皆非。比如,有的人回答:“是拳击手的料子,重点培养吧。”又有的人回答:“打妈妈是可以的,不可以打别人。或者:打胳膊或者腿是可以的,不可意打头。”还有的人说:“老公怪我是天天晚上(给孩子)讲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给学的5555555。”
当然,还是有不少回答,虽然未必恰当,但态度中肯,值得参考。
比如,有的人说:“最重要的是在他打人的那一刹那,抓住他的双手,告诉他‘不可以’。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掌握他的规律,做到及时制止,对2岁以内的孩子,这比事后教育更有效。同时,要鼓励孩子道歉。”
也有的人说:“试一试离他稍远点儿,让他尝尝打人后,会被人还手的感觉。大人要狠心点,只要不是太危险,不要马上去护他。试上一两次后,他以后就不会乱打人了。”这种说法,就带有“以暴易暴”的味道了。
现在,该说一说我的想法了。在我看来,儿童之所以要打人,应该和几个主要因素密切相关;进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就相应地从这些要素入手。
自主意识萌发。所谓自主意识,简单地说,就是知道并且看重“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我”,发展到了“惟我独尊”。于是,凡是“我”喜欢的,“我”就要得到;凡是“我”不喜欢,“我”就要拒绝。这两种态度,都非常坚决。
“得到”,往往表现为“抓”;而“得不到”与“拒绝”,则常常表现为“打”。在这个时候,“我”是中心,除“我”之外,无论“你”是谁,都是被“抓”或“打”的对象。从生命的本身而言,儿童自主意识的萌发,是一种生存本能。
语言能力局限。幼儿的语言能力,自然是低下的,就像天天,到现在为止,也只会叫“爸爸”、“妈妈”、“姐姐”、“蛋蛋”。最近一段时间,更是只叫“爸爸”或“爸”、“爸爸爸”,“妈妈”、“姐姐”、“蛋蛋”,都是偶尔才会蹦出一声。
如此一来,幼儿想表达的某种欲望,无法顺利通过语言实现。这就形成了一种急待突破的障碍。于是,在语言之外,幼儿便很自然地选择了肢体——正所谓“肢体语言”。比如,亲吻、拥抱、牵手、咬等,当然也包括了打、抓、摔等。
在这方面,有一个最典型、最通俗的例子。当口吃患者,急于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却又被阻于这种形式时,情急之下,他们会一闭眼、一咬牙、一跺脚,借着这股冲劲儿,喊出某个字或词。在这一点上,我有过“经验”,哈。
情绪烦躁或感觉好玩。让幼儿情绪烦躁的因素,自然非常多,饿了、渴了、困了、累了、痒了、病了、热了、冷了、湿了、潮了、闷了、无聊了……每一种都可能导致烦躁;而好玩儿,则基本上出于游戏心态,比如天天今天打妈妈。
模仿。在这个问题上,主要体现为对“打人”,或对其他暴力形式的模仿。简单地说,就是被成年人“以暴易暴”的现象潜移默化。在这一点上,当幼儿无意识地打了成年人,成年人的“反击”,哪怕只是象征性的,都会影响他们。
表达能力局限。对幼儿来说,什么样的动作是美的,什么样的动作是善的,他们并不理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凭着一种本能,去表达自己的欲望。比如,他们想表达自己对伙伴的喜欢,却误用了“打”或“抓”这个动作。
从这一点上看,那位引导孩子把打人变成抚摸人的妈妈,是非常聪明的。她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反之,那位把孩子的手背都打肿了的妈妈,是不理智的。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受到双重甚至多重伤害。
一旦了解幼儿为什么要打人,解决起这个问题来,自然就相对容易了。当然,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要引导孩子不打人,还必须注意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为父母,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为此,我和太太都需要“三省吾身”。
2008年6月21日1时40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