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童家庭教育生活天天教育录育儿健康杂谈 |
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295
2008年5月2日:学习“借用”上帝之手
日子,一天又一天,细水长流着,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天成为了过去,更新的一天随之而来。什么是生活?日子就是生活。什么是历史?日子就是历史。当日历翻去旧的一页,历史也随之而翻去旧的一页,人则继续向前走着。
对身为婴幼儿的天天来说,她的人生路,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日子铺成的,而发生在她身上的、这一个个日子里的许多故事,自然就组成了她作为一个普通中国女孩的个人史。当然,她的个人史,从某种角度上看,也是我的个人史。
生活是那样具体,因为日子是那样具体。在具体的生活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在具体成长着。在这里,所谓的具体,也就是“细节”。人生的规划再宏伟,毕竟还需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因此,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感悟自己,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注重从细节中体察人情世事,就显然得意义非凡。天天的成长,就更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所以,对她的教育和引导,自然也就需要从观察细节、感悟细节开始。
那么,就今天而言,展现在天天身上的,都有什么样的细节呢?
细节之一:“破坏”。下午,地板被小时工擦得干干净净的,天天午睡醒来后,就开始爬呀爬,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爬着爬着,我发现,她又朝客厅北边的阳台爬去,那里放着她常玩的一小车积木。现在,她常自己爬着去找积木车。
阳台地方太小,我便把她连同积木,抱到了客厅里。自然,我也坐在了地板上,开始陪她玩积木。实际上,天天玩积木,并不是用它来搭建东西,而是从车里抓起一块块积木,一次次地高高扬起,然后“啪”一声声丢掉。
天天不建,我来建。于是,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始搭建一座座尖尖的、高高的塔楼——用积木搭房子,似乎只能建西式的建筑,而很难建中式的。等到塔楼搭成了,我还正处在不由自主的快乐之中,天天向它伸出了一根手指……
“哗啦!”塔楼瞬间倒塌,满地积木狼藉。于是,我再搭,天天再破坏。“哗啦!”“哗啦!”“哇……”这最后一声,就不是塔楼倒塌的声音了,而是天天放声大哭了。原来,在她推倒塔楼时,有一块积木砸到了她的额头。
以天天的月龄,现在的她,“破坏”大于“创造”,至少可以观察到的是这样。这并不是什么坏习惯,而正是婴幼儿的成长特点,他们正是通过“破坏”,去感觉游戏、了解游戏,并从游戏中增进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对“规则”的认知。
细节之二:“拔河”。在我和天天玩积木时,铁蛋也不甘寂寞,找出了它心爱的小兔子,叼在嘴里,跳上沙发,想和正躺在沙发上的太太玩。但是,太太不理它,于是,它便又来找我了:跳到我和天天中间,用脑袋使劲儿蹭我……
我知道它想做什么。我拉住小兔子的长耳朵,铁蛋咬住小兔子的屁股,我们俩开始拔河。“呜呜呜”,铁蛋假模假样地叫着;“呜呜呜”,我学着它的样子,也假模假样地叫。天天呢?她坐在地板上,目不转睛地盯住我俩,当起了裁判。
有时,我假意“输”给铁蛋,“赢”了之后,铁蛋总会摇着尾巴,迅速跳开,假模假样地躲避我,但很快又叼着小兔子,跑着小碎步再回到我身边。有时,我要“赢”铁蛋,“赢”了之后,我会把小兔子扔得远远地,让它再叼回来。
偶尔,铁蛋忘记叼小兔子,在冲出去之后,又摇着尾巴跑回我身边。这时,我就会对它说:“铁蛋,把小兔子拿过来!”于是,完全可以听懂话的它,又跑回去叼小兔子。天天还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切,偶尔会叫一声:“蛋蛋!蛋蛋!”
当了一会儿裁判,天天张着小手,也要参与这个游戏。为了培养她和铁蛋之间的感情,从而既不让她伤害铁蛋,也不让铁蛋伤害她——当然,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她喜欢铁蛋,也让铁蛋保护小主人,我把小兔子的长耳朵交到了她手里。
可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天天,却每一次都“输”给铁蛋。唉,现在的天天,力气实在太小了,铁蛋只需要轻轻一摆头,小兔子就从天天的手里跑掉了。尽管如此,天天和铁蛋都很高兴,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拔河……
细节之三:“打架”。拔完了河,太太提议到户外转转,此时太阳正落山,美丽的黄昏就要到来。我推着小车,边和天天说话,边来到了楼后。楼后的水泥路上,也停着一辆小车,那是晨晨的。此时,晨晨正和妈妈、阿姨,在不远处玩儿。
两个月龄相差不大的小家伙见面后,先是在我们的引导下,你握握我的手,我握握你的手——其实,那不能被称为“握”,而只是轻轻碰,然后,就开始站在一起玩儿。在玩儿的时候,我们还让两个孩子比个头,结果,天天稍占优势。
可玩了不到十几秒,先是天天“烦”了,稍稍用力去拍晨晨。随即,晨晨也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地,伸出手去拍天天。不过,在我和晨晨妈妈的严密监护下,谁也没有拍到谁。尽管如此,这种“拍”的动作,已经有了小小的“打架”味道。
晨晨是男孩,又比天天大了一个月,所以,从力度上看,比天天更大一些。但是,即便在昨天,两个孩子的“打架”,也是由天天也“挑”起来的,她去拍晨晨的小光头,惹得晨晨不高兴,也马上去拍天天。当然,还是都落了空。
对儿童来说,这种所谓的“打架”,其实也是游戏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游戏可以使孩子们慢慢了解彼此相处之道,从而掌握行事规则。在这个时候,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极为重要:是纵容孩子的暴力行为,还是培养孩子的宽容品格。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却不能变成“护犊子”,即完全偏袒自己的孩子;否则,不但会纵容孩子的暴力行为,而且会在无意识中,为孩子的自我成长设置障碍。当然,更重要的是,会让自己和孩子都变得心胸狭隘。
细节之四:摔倒。现在的天天,已经可以不在他人的帮助下,自行扶住物体,由爬到站,由站到走,由走到蹲,由蹲到坐,由坐到爬。这一系动作的完成,对成年人来说,自然是小事一桩,但对婴幼儿来说,却具有立程碑式的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婴幼儿的自立能力发展至此,就是相对半独立了,至少不用担心他们在自己站着时摔倒了——当然,也还是在扶住物体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空间更大了,视野更广阔了,正在迈上完全直立行走之路。
具体是在哪一天,天天能够顺利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我没有一次性地观察到。对我来说,第一次目睹到天天的这个“成长立程碑”,还是在昨天晚上。可是,当我对太太表达这种惊喜时,她却平静地说:“是啊,她早就会了!”
可惜,虽然我追问“早就会了”具体是何时,太太也不知道。是我和太太都观察得不够仔细吗?恐怕也不能这么说。从我对天天的观察来说,她的很多本领,都是在不经意地“突然”展示出来的,因此,常常会“突然”得来不及观察。
然而,天天的这项本领,到底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所以,小意外便往往会乘虚而入。晚饭后,我躺在沙发上看电影《集结号》,太太坐在沙发上看天天,此时,天天正扶着茶几,慢慢走。突然,一个趔趄,天天向后倒下!
“哇——”天天放声大哭。我迅速坐起,轻轻地喊:“天天不怕!天天回来!”太太呢?她早已把天天抱在怀里,也像我一样轻轻地抚慰着。六七分钟后,天天在哭声中睡着了,我则马上告诉太太:“30分钟后,叫醒天天。”
“为什么呢?”太太问。
我如此回答:“对儿童来说,脑部最容易受损。所以,一旦儿童摔倒,尤其是脑部着地,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有没有异常反应。如果摔下后,能够马上大哭,一般来说,脑部受伤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摔后哭完很快就睡着了,也要在30分钟至一小时内将其叫醒。如果醒后大哭,就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我又对太太说:“婴幼儿摔到头部后,应观察两天。这两天内尽量让孩子多休息,少活动。如果两日内精神一直很好、食欲正常,就可以完全放心。摔后一段时间,尽量与孩子说话、逗逗孩子,转移其兴奋点,不要马上抱着孩子睡觉。”
遗憾的是,天天摔倒后,太太却马上抱着她,哄她睡了。这让我隐隐地有些担心。不过,30分钟后,我走进卧室问太太情况,太太说:“没事儿啦,她醒来几回了。”事实上,当我站在床边观察天天时,她又一次醒来,正吃母乳。
最后,附上一些常识,以便温习:婴幼儿摔到头部时,以下几种情况应立即去医院:头部有出血性外伤;摔后没有哭,出现意识不够清醒、半昏迷嗜睡的情况;在摔后两日内,又出现了反复性呕吐、睡眠多、精神差或剧烈哭闹;摔后两日内,出现了鼻部或耳内流血、流水、瞳孔不一等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摔到头部后,引起重度脑震荡或颅内出血,会很快发作,最晚也在24小时内就会发作,所以有症状要尽快去医院。
事实上,对这些细节性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不但是对我来说,对所有的父母来说,也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路径。蒙台梭利曾说:塑造儿童的本领,只有上帝才会有。父母所能够拥有,并且能够对做儿童做的事,就是观察生活。
有意思的是,虽然只有上帝才拥有塑造儿童的本领,但是,仁慈的上帝却也将塑造儿童的路径,藏在了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所以,如果父母足够细心地观察儿童,那么,就会有机会找到这条路径,从而“借用”上帝之手呢!
2008年5月3日1时20分写
[特别声明:天天教育录作品系列的第二部《百日:一位父亲的札记》(2),已经交付东方出版社出版,不久即将面世。今天发表的,将收入此后出版的作品中。还是老规矩,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曹保印所有,未经曹保印书面同意,谢绝转载、转发、出版等,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欢迎提供建议,欢迎真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