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家庭感冒发烧天天教育录生活感悟幸福焦虑儿童杂谈 |
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287
2008年4月24日:焦虑与幸福,同在
整整一晚,我和太太的觉,睡得零零碎碎。对天天,一会儿量体温,一会儿服退烧药,一会儿喂白开水,一会儿握着小手安抚。当然,所有这些,全在天天醒来时进行。我知道,对正发烧的天天来说,睡安稳觉,是最好的治疗。
除了这些,当天天睡下以后,我又和太太讨论起天天的病情,其中就包括追溯原因,以便“吃一堑,长一智”。等到天天再次醒来,已经是早晨8时多了,趁着窗外阳光灿烂,我和太太又一次全面观察天天的病情,为就诊打基础。
在天天的腰部,我们发现了两三个小红点;随后,又在脖子上,发现了两三个小红点。于是,太太说:“不会是水痘吧?”太太的话音一落,我就有些紧张,尽管我知道,即便真的是水痘,也没什么大碍。毕竟,这是一种儿童常见病。
虽然如此,我还是迅速起床,打开计算机,进入网络,开始搜索和水痘有关的材料。查来查去,对照天天的症状,感觉并不像出水痘,因为那几个红点,似乎原来就有,而且又并非水泡状。告诉太太后,她却不太信:“万一是了呢?”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俗话说的这种心态,绝大多数人是会有的,我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当太太这样一说,我们便马上决定,不吃早饭,抓紧时间去附近的妇幼保健医院。说是不吃,但饿得难受,我和太太还是各抓了一根香蕉。
医生态度很好,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她告诉我们:“不像水痘。”随后,她开出验血单,表示还需进一步检查。本来,她还希望给天天验大便,考虑到不容易采集,便暂时作罢,但告诉我们,如果能在家采集到,也可以带到医院里来。
太太的脑子比我活,她对医生说:“既然要抽一次血,那就再把微量元素也查一下吧,看是不是缺什么。”医生自然同意。太太这种“一举两得”的思路,真是聪明极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估计,还是一个“笨”字作怪吧。
血验出来了,医生检查后说:“一切正常。”至于发烧的原因,她认为是风寒着凉,外加上火,扁桃腺发火。感冒易上扁桃腺,在这一点上,天天倒是完全继承了我的“传统”——当然,并不光荣。于是,开了一盒清热解毒药,回家。
回家不久,天天就睡了。我也有些困倦,迷迷糊糊睡着了。正睡着,太太叫我:“天天又拉了,怎么办?是不是拿去医院,再检查一下?”此时,我刚好睡了大约一个小时。检查是肯定的,我随即收集大便,下楼,骑车,重返医院。
还是那位态度很好的医生坐诊,她很快开出了检验单。20分钟后,检验结果出来,这一次,医生明确说:“大便没问题,可以排除肠道炎症。”这样一来,天天的病情,基本上可以断定,就是风寒感冒。于是,我也就稍稍放心了。
话虽这么说,其实,我和太太都依然焦虑:一是,源于天天的病情,因为烧还没退;二是,很难顺利给天天服药,好不容易喂下一点药,又被她连同刚吃下的奶一起,吐了出来。结果,床单、枕头、天天和我的衣服,全面“开花”。
因为要上班,匆匆吃过简单的午饭,我就到报社去了。晚上,一进家门,太太就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天天不烧了。”此时,太太正在地上爬,和铁蛋一起迎接我。洗过手,抱着天天,额头对着额头——果然,额头已经不那么热了。
考虑到除了母乳,天天还对鸡蛋面汤感兴趣,而面汤又能“养肚子”,我便下厨,专门用小锅做了一大碗面汤。而为了让天天吃药,太太又把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化在了面汤里,想借此“骗”天天顺利服下。我也特意加了红糖。
刚吃第一口还行,到了第二口,天天知道自己受骗了,就坚决不喝。可是,已经有病了,不吃药怎么行呢?于是,我配合着太太,扶稳天天的头,开始强迫她喝“汤药”。还好,小碗里的“汤药”,终于在天天的哭声中,喂完了。
太太觉得这样强迫着喂挺好,就又在面汤里加大了中成药的剂量。“刚才吃的不够量。”太太说,“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见太太这样说,我也只好同意再喂。可是,刚喂了一勺,“哇”地一声,天天又吐了,而且吐得挺多。唉,前功尽弃!
对现在的天天来说,真是“服药之难,难于上青天”。实在无奈,我们只好暂时放弃让她服药,过了十几分钟,改之以喂她喝“纯粹的”面汤。本来,我们还担心她有戒心,连面汤也不好,但是还好,她并没有拒绝,而是大口喝起来。
见天天喝面汤喝得挺投入,心有不甘的太太,又偷偷换了一勺含药的面汤,趁天天不注意时喂她,想蒙混过关。哪曾想,勺子刚送到天天鼻子下面,她马上就转开头,紧闭起嘴巴,任我们“是面汤,是面汤”说三遍,依然坚决拒绝。
由于想让病尽快好,所以,太太实在太想服药给她,便又一次使出了强迫的手段。可是,含药的汤刚一被天天咽下,她马上又开始反胃,张大了嘴,“呕”的一声,又差点儿把刚喝下去面汤全吐出来,吓得太太再不敢尝试“骗”她。
虽然,天天的感冒、拉肚子、食欲不振,把我和太太折腾得刚呛,但是,这又并没有影响天天的成长。事实上,就在昨天和今天,天天又增添了两个新本领。它们都非同一般,一个和礼仪有关,一个和明确表达意愿有关。
且来看——
会“说再见”。很早以前,太太就开始教天天“说再见”——向着离去的客人,摆摆手,摇摇手,或者干脆自己握握手。然而,天天并没有学会。这当然与“笨”字无关,而只是因为,她还不懂得什么是“再见”,更不必说表达了。
然而,从昨天开始,很神奇地,天天“突然”学会了“说再见”,并且发展到只要听到“再见”这个词,就会条件反射似地抬起胳膊,向客人——有时候,是要上班的爸爸,轻轻摇一摇手。这可真是让人开心。多聪明的小姑娘呀!
只是,天天向人“说再见”,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真的有人离开才行。太太曾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在并没有人要离开时,对着天天说:“再见!再见!再见!”但是,天天无动于衷。而一旦真有人离开,她马上又摇起手。
哇,真是神了,呵呵。我注意到,天天学会“说再见”,和晶晶的影响有关。晶晶比天天大半岁,经常跟天天在一起玩,晶晶向人“说再见”时,就是摇一摇手。于是,天天就开始“偷偷”模仿晶晶的动作,并且终于“偷艺”成功。
从我的了解来看,小孩子跟大孩子“学艺”,是一个规律,而且学的效果还特别好。与大孩子相比,成年人对小孩子的影响,就会小一些。对儿童的教育来说,明白并且将这种常识付诸实践,因此而特别重要。
会“要求”出门玩。这个本领,我没有观察到,而完全是太太告诉我的,她说:“从昨天开始,天天想出门时,就会用手指着门,呜啦呜啦地‘说话’。”这真是一大喜讯,它表明,天天已经开始学习通过某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此之前,什么时候出门去玩,完全由当时正监护天天的成年人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人是太太。在这种情况下,天天当然完全处于被动,就像一只乖乖的小绵羊,被人牵到哪里是哪里,自己并没有也不会表达意愿。
可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天天已经“有”而且“会”明确表达,并且正在学习“说”——也许,已经会说了,此时的“呜啦呜啦”,应该就是“门去!门去!”的意思吧。要知道,每次出门时,太太总会对天天说:“门去!门去!”
整整一天,喜忧参半。但,这就是真实的育儿生活:焦虑与幸福,同在。
2008年4月25日凌晨1时20分写
[特别声明:天天教育录作品系列的第二部《百日:一位父亲的札记》(2),已经交付东方出版社出版,不久即将面世。今天发表的,将收入此后出版的作品中。还是老规矩,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曹保印所有,未经曹保印书面同意,谢绝转载、转发、出版等,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欢迎提供建议,欢迎真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