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天教育录第276篇:请记住,我是母亲

(2008-04-14 03:23:46)
标签:

育儿

教育

家庭教育

母亲

天天教育录

生活

儿童

玩具

游戏

杂谈

 曹保印按:
    天天教育录作品系列的第二部《百日:一位父亲的札记》(2),已经交付东方出版社出版,不久即将面世。今天发表的,将收入此后出版的作品中。还是老规矩,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曹保印所有,未经曹保印书面同意,谢绝转载、转发、出版等,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欢迎提供建议,欢迎真诚交流。
 

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276

2008年4月13日:请记住,我是母亲

    请记住,我是母亲。是的,如果你是一位孩子的母亲,那么,请你一定记住这一点。不但如此,当你在孩子的面前,准备说出一些话、做出一些事时,还要郑重而严肃地提醒自己:“我是母亲。我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孩子做示范。”

    在今天的教育录中,我之所以要首先写下上面的这段话,并不只是因为它们和发生在天天身边的四个故事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从这四个故事中,看到了一种母亲们必须引以为戒的、虽然错误却又不为自己所感知的家庭教育理念。

    前三个故事,发生在今天10时至12时,地点在我家对面的小区,一个孩子们经常聚会的地方。第四个故事,发生在今天13时至14时,地点就在我家楼后的空地上。前三个故事,是太太讲的;第四个故事,我就在现场,并参与其中。

    故事一,“不能抢我们的玩具。”一位母亲,领着一位周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在这个地方玩。这时,太太用小车推着天天,也来到了这里。于是,这位母亲对太太说:“我们也有这样的小车。”虽然彼此并不认识,但这就算打了招呼。

    玩了一会儿,天天看到了这位小男孩车上挂的玩具,在儿童所特有的好奇心的作用下,她走到小男孩身边,伸出手去,想摸一摸他的玩具。可是,还没等天天的手摸到玩具,这位母亲就迅速用身体挡住了她,阻止天天摸玩具。

    “不能抢我们的玩具!”这位母亲大声说,“抢了,他会哭的!”这位母亲的举动,不但把天天吓了一跳,也把太太吓了一跳。“对不起,对不起!”太太连忙说,然后赶紧拉着天天离开。此时,那位小男孩,正面无表情地坐在小车里。

    故事二,“就要抢你们的玩具。”在此之后,还是在这个地方,天天正玩一位名叫嘟嘟的孩子的小车。太太说,天天和嘟嘟很熟悉,常在一起玩儿。这时,一位母亲,领着一位也是周岁左右的小男孩,朝天天和这辆小车走过来。

    “来!”这位母亲对儿子说,“咱玩儿!”当她这样说时,天天正站在这辆小车的车头位置,玩得起劲儿。话音一落地,这位母亲既没有向太太打声招呼,更没有说任何商量的话,拉着儿子就坐在了小车上,然后,顶着天天就想“开”。

    太太怕顶倒了天天,赶紧拉开她。几乎就在天天躲开的同时,在这位母亲的指挥下,小车被小男孩“开”跑了。他们娘俩做法很明显,那就是:“就要抢你们的玩具。”看到这一切后,嘟嘟的爷爷拿来了塑料小板凳,让天天拍着玩儿。

    听太太说,在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小男孩,不管是见了谁的玩具,只要自己喜欢,马上就过去抢。很多小朋友的玩具,都被他抢走过。当小男孩抢玩具时,虽然他的母亲就在旁边,但是,也从来都不会管,任由他去抢。

    故事三,“不能打我们。”现在的天天,有时喜欢轻轻地拍人,从我的观察和了解来看,这是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打招呼、尝试身体接触的方式。在其他儿童的身上,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被一些孩子拍过,很轻,很柔,很童真。

    然而,对这种方式的拍,不少母亲由于误解而十分紧张,以致反应过敏、过度。有一位刚满周岁的小女孩,就喜欢这样轻轻拍人,我也曾被她拍过。有一次,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又去轻轻拍别的孩子,结果被孩子的母亲粗暴地推开了。

    “不能打我们!”在用力推开小女孩时,这位母亲脸色阴沉,厉声说,“什么毛病!”随后发生的事情,自然可想而知。不但小女孩被吓哭了,那位被轻轻拍了一下的孩子,也被吓得愣住了,并不知道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故事四,“孩子们就得在一起玩。”温暖灿烂的阳光下,我在锻炼身体,铁蛋在玩儿,太太陪着天天晒太阳,更多的时候,是用围巾系住天天,在地上学走路。七八分钟后,一位母亲推着比天天大一个月的儿子,也来到了这里。

    于是,在楼后的空地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两位母亲,都用围巾系住孩子,让孩子们站在地上,一样蹒跚、一样摇摇晃晃地学走路。她们说着话,交流育儿的心得与体会,关于辅食,关于断奶,关于工作,关于孩子的成长……

    走着走着,天天看到了小男孩车上的玩具——一个黄色的刺猬球,便很有兴趣地走过去,想拿在手里玩儿。“玩儿吧!”这位母亲笑着说,“孩子呀,都这样,玩具都是别人的好,饭都是别人的香!”于是,天天拿到了球,聚精会神地玩儿。

    一会儿之后,小男孩看到了太太带下来坐的小折叠凳,便摇摇晃晃走过去,扶住凳子玩儿。在他的眼里,这个凳子,自然是一个大玩具。“小心摔倒了!”太太提醒这位母亲,“你的围巾,可以在两头各挽一个疙瘩,不易脱手。”

    又过了一会儿,两个孩子走到了一起,天天拉住小男孩的胳膊,小男孩也拉住天天的胳膊,两个人面对面地,你看我,我看你。也许彼此都感觉有些陌生,所以,他们都没有笑,但只是认真而有趣地观察着对方、感觉着对方。

    再过了一会儿,在小男孩松开手,继续学走路时,天天伸出手去,轻轻拍了一下小男孩的头。看到这一幕,小男孩的母亲笑了,太太笑了,小男孩笑了,天天笑了,我站在一旁,握住哑铃,也笑了。铁蛋站在旁边,也摇起了尾巴。

    “孩子们就得在一起玩儿。”小男孩的母亲说,“这样,才不怕生,也才会有小伙伴。”“是呀!”太太说,“孩子们一起,才玩得开心,玩得自在,玩得有滋有味。”听着她们的对话,看着两个正在摇摇晃晃走路的孩子,我笑着点点头。

    这四个故事极其平常,每一天都在孩子们的身边发生着,有的就直接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然而,在很多时候,这些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东西,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忽略,使很多父母失去了教育孩子、提升自己的良机。

    比如,对“人之初,性本善”的儿童来说,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抢”,而只是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的引导至关重要。

    当孩子去拿别人的东西玩时,或者孩子的东西被别人拿去玩时,母亲是用“分享”、“共赢”的理念引导孩子,还是用带有暴力色彩的“抢夺”、“独占”引导孩子,将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潜移默化之下,孩子的品质也将截然不同。

    可以合理想象:一个宽容的、文明的、追求分享与共赢的孩子,在这个日益法治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会有一个多么广阔而又美好的人生前景;而一个狭隘的、自私的、暴力的、野蛮的孩子,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又会怎样成长。

    又比如,在“人之初”时,“性本善”的儿童,并不知道什么是“打”,更不会懂得“打人”,何况故意?而“拍”虽然有与“打”相同的动作,但性质绝不相同:前者是善意的问候,后者是暴力的攻击。对此,母亲们切不可混淆。

    当然,对儿童的“拍”,母亲们也需要注意观察,并且适时引导其不偏离“问候”的轨道。毕竟,儿童的手,常常不知道轻重,即使主观上是“拍”,而客观上有时却可能会变成“打”。“拍人”与“打人”,一字之差,两种境界。

    但是,也不可大惊小怪。事实上,正是因为一些父母过于敏感,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哪怕是可能的亏,而视“拍”为“打”,最终于无意识之中,教会了孩子“打人”,或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打”,或委屈,或以打还“打”。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母亲,那就请一定记住:我是一位母亲。它将会提醒你,在孩子面前,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前三类故事将会越来越少,第四类故事将会越来越多,从而真正使孩子成为“财富”,而不是“负财”。

2008年4月14日凌晨3时21分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