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252
2008年3月20日:春雨潜入夜,当听惊雷声
写作时,窗外是静静的夜,但春雨悄悄来了。如果不是雨打窗栏,发出“滴滴嗒嗒”的声音,吸引我推开窗户去看,还真不知道春雨潜入了夜。路灯下,地面已经湿了,空气也十分清爽,只是依然看不到空中的雨。想来,太细了吧。
这可真是久违了的雨。尽管,春节前后南方雪落成灾,但是北京却始终难见一片雪花。每一天,空气都是干的,地上的土也是干的,稍有风吹,便沙尘四起。3月18日,雨没有下,倒下起了沙,这也就越发把一切都变成了干的。
慢慢地,我忘记了春雨的存在,所以,在21日凌晨1时20分,看到潜入夜的春雨后,竟然有点儿恍惚。当然,也仅仅恍惚了几秒钟,随后便是那种难以抑制的喜悦。我悄悄走进卧室,对刚好睁开眼睛的太太说:“下雨了!盖好。”
杜甫诗中说:“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形容,真是地道。听着窗户的雨打窗栏声,想着杜甫的这句诗,再回忆并且品味着天天的故事,很自然地,我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觉得塑造儿童的心灵与品行,实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太太说,现在的天天,越来越不喜欢在家里待,而越来越喜欢到户外玩儿。“只要是在家里,就一个劲儿地吭吭吭、吭吭吭。”太太这样描述,“只要一出门,马上就不吭吭了,睁大眼睛,转着脑袋,到处看,似乎外面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对成年人来说,外面的一切司空见惯,早已见怪不怪——其实,也未必;但是,对儿童来说,却绝对不是这样,外面的一切永远是新鲜的,永远是充满无穷乐趣的,因而永远是可以为自己带来快乐的。别说天天,所有的儿童都是如此。
儿童爱出门,爱接触新鲜东西,当然是好事。对此,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最大程度地支持和鼓励,而不是拒绝。不少父母有时候之所以会拒绝,往往并不是从儿童的健康成长出发的,而是从自己的怕劳累和麻烦出发的。
儿童接触的新鲜东西越多,越有利于增进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有利于丰富他们的信息贮备,越有利于刺激并且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越有利于发展并且增强他们的心智。显然,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就像润物的春天一样。
父母有必要深刻认识这一点,以便校正自己的出发点,尽最大可能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以谁为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甚至决定着家庭关系的是否和谐。
今天下午,当天天“吭吭吭、吭吭吭”以后,太太马上带着她出门,结果就发生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在对面的小区里,她们遇到了一位比天天大四个月的小姑娘,一见之下,天天非常喜欢她,拉着人家的袖子,蹦着对人家笑!
那么,天天为什么喜欢她?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然是成年人的思维,只有成年人才总爱问“为什么”;相反,儿童虽然也有无数多的“为什么”爱问,但是,如果说儿童喜欢上一个东西,却往往又并没有“为什么”,喜欢就是喜欢!
喜欢就是喜欢。这真好。可惜,这种纯真的、完全源于自然的情绪流露,只适合于儿童。随着儿童的一天天成长,尽管他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但与此同时,也丢掉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至于是收获的多,还是丢掉的多,谁知道呢?
比如说,象征人性之美的真诚、善良、仁慈、宽容等,在儿童身上体现得最多,并且常常是外露型的;但是,这些东西在成年人身上,却越来越少,甚至还会成它们的反面,即虚伪、凶残、暴戾、狭隘等。而成年人正是长大了的儿童。
潜入夜的春雨,润物自然是无声的,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思考问题,那么也应该还有一种“毒雨”,当它“损物”时也一样是无声的。我们当然都希望春雨下得大些再大些,“毒雨”下得小些再小些,最好能够永远不下。
可事实上,春雨与“毒雨”往往同步潜入夜。怎么办?我的建议和实践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回忆并且省思儿童的生活,以及我们对儿童的所谓“教育”,想方设法从每一个点点滴滴的细节入手,努力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8年3月21日凌晨2时28分写,此时的窗外,春雨依然打窗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