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按:
朱老师的文章在济南时报发表时,有所删节。全文请参见此前发表的博文或者朱老师的博客。
与孩子一起成长
《济南时报》
2007-11-14
朱永新

我知道,曾经有许多学者、作家记录过孩子的成长,如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就用近一年的时间记录儿子的生命与生活的历史。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个父亲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都有自己的观察方式与记录视角。面前这本《月子:一个父亲的札记》呈现给我们的,是发生在21世纪的初叶,北京城里的一个有着教育自觉性的知识分子家庭里的育儿故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神奇,更持久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更深入地考察时代的文明”。
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在孩子来到人世以前,作为父母,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而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无照上岗”,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的司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险性更大——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所以,家庭的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情。在孩子走进学校大门以前,他们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认知风格,基本上已经开始形成或者具备了雏形。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亲应该自觉地关注与直接地介入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把孩子的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的事情。我们希望让孩子拥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希望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因为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才会避免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
当然,新教育实验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成为“哈佛女孩”,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上清华、北大,我们倡导的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发挥他(她)的个性、特长和潜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享受教育的幸福与快乐,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家庭与学校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价值追求。同时,我们认为,父母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而且,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本书的作者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用心地记录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降临人间”到“焦虑的体温”,从“梦中的微笑”到半夜的啼哭,从“肚脐盖脱落”到“伤了小脚丫”,从“理胎发成光头”到“安静过满月”,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
他同时认真地反省着每一天的成败得失,在“经验与教训”中,他把月子里发生的所有育婴问题整理出来,从分娩到如何抱孩子,从初乳到吸奶器,从换洗尿布到擦肚脐,从理胎发到剪指甲、洗澡。因此,它已经不是一本简单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许多研究分析以后的建议书,简直就是一部现身说法的育婴指导读物。
我想象着这样的图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辛苦地照应妻儿的间隙,在夜深人静的时分,作者喝着咖啡与浓茶,一面如饥似渴地读着儿童养育的书籍,一面放电影一般回忆一天的生活,然后疯狂地把这些东西敲进电脑。这是他妻儿的月子,也是他自己的“月子”。
《月子:一个父亲的札记》曹保印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定价:23.00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