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11月11日节选发表林达的序文:
“父亲”身份对一个人可能的提升

基督教有一种说法,不要说你爱上帝,可是不爱你的邻人。保印的父亲札记,似乎在对我们说,不要说你关怀世界,却忽略了你的孩子和家庭。
报告女儿降生的时候,保印提起,一位学者给他建议:每天记录孩子成长。说实话,听了没往心里去:想到他编着报纸、上着夜班、改着剧本,再来一个新生婴儿,任何新计划都会消融在奶瓶尿布和疲惫不堪之中。
谁曾料到,一个月过去,保印传来一本16万字的记录,《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
坚持的毅力固然来自对女儿天天的爱,却也来自一份超出父爱的社会责任心。保印以他的敏锐意识到,“这种原汁原味的、纯粹私人视角的写作,对公共事务也有一份独特价值。”他表达了一个常识:世界、国家、社会的健康,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家庭、个人的健康。
保印的父亲札记并不作刻意的文学修饰,却诚实,他不试图通过文字打扮自己。他观察着围绕孩子出生的环境,周围的人和事,也检讨家庭关系的相处之道。他不回避:自己在压力之下也发脾气、也失控;婴儿搅乱了家庭的时钟,他也困倦难忍、也有沮丧和无力感;新的生活课题,也令自己和妻子忙中出错,都可能急,都可能焦虑。可是,札记就是喜怒哀乐的分享和交流,一起艰难度过,生活的甘甜和希望,也就在其中了。读者也因此读懂生活。
保印的札记对无数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是一本实用手册,讲述细微体会。而且远不仅如此,保印有见识、有历史感,因此,这还是一本围绕一个新生儿的面面俱到的社会记录。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的民间记录,这本札记的意义会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地区,就会很敏感地作出一些对比。就从生活习惯来说,都有很大差异。
在美国,产妇刚生下孩子,护士可能就会指示你:去冲个淋浴。没有“月子”里忌水、甚至根本就没有“月子”概念。我相信,还是中国传统经验更“科学”。保印札记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和美国也有明显不同。例如,不容许产妇的病房挤满访客,不应该是靠访客自觉,而是医院的规章制度问题。至于护工制度,在美国医院看来,专业护理是护士的职责,出现护工是医院严重失职。假如美国哪个医院出现护工,早让病人告上法庭了。
札记让我们看到了“父亲”身份对一个人可能的提升。中国的教育问题,城市对外地人的平等问题,环境问题,两代人的相处问题,甚至,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可能感受的无形压力,等等,都因为天天这个小女孩的出现,由抽象变得具体,由可能的空泛讨论变得迫在眉睫。因为这不再是书斋里的话题,而是一个父亲愿以生命去维护的一个柔弱小天使的现实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