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按:
这篇文章,是汪永晨老师推荐给我的,我发表在这里,推荐给大家。我同意张小失的观点,我们的确要热爱游戏,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过于沉重。游戏,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都不可缺少。儿童借助游戏,学会交往,学会快乐,学习放飞心情,而且,益智健体。成年人也一样,通过游戏,为生活创造快乐,也保持一颗童心。当然,这种游戏,应该是健康的,而是绿色的。时至今日,我从不接触电子游戏,虽然许多次看过别人玩儿,但从来也提不起兴奋。倒是身边的很多事情,比如逗蚂蚁上树,比如划圈子掷石子等,倒是乐此不疲。张小失说,很多大智者,都很孩子气。我相信这一点。我觉得,有孩子气的,都应该会大智起来。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孩子从来都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愿意尝试。而所谓大智者,不正是因为对世界好奇,并且对此加以探求,而有新的发现吗?所以,希望大家多多玩游戏。哪怕,是用一片石块,在水里,打一个小小的水漂儿。
热爱游戏
□
张小失
游戏作为人类的天性或许可以排列在食、色之后,热爱游戏是无错的。不过,在古往今来成年人的功利社会里,游戏又是不被提倡的(运动会之类的除外)。这有些悲哀,我怀疑人类的压抑感有一方面就是来自对游戏的渴望。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对游戏的忠诚。那是一次午饭前,与小伙伴们在菜地里打仗,母亲喊我吃饭,我对伙伴们说:我吃一碗就回来!是的,我匆匆扒完米饭就赶回菜地,没想到伙伴也都回家吃饭了。但我坚信他们会像我一样迅速回来的,就在那里等待——等待等待再等待。等到花儿也谢了,伙伴们终于没来——这件事让我牢记至今,算算也有二十多年了吧?
那个二十多年前在菜地边等待游戏的孩子,是我心中最纯洁最美好的景象之一,我站在时间的这一头隆重怀念自己。当年的游戏简朴而热烈,那是孩子与孩子间的心灵抚慰——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工具。虽然没有工具,却又玩得那么投入,大呼小叫,满头大汗。其实,贫穷年代的游戏,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今天,我常常在网吧里看见打电子游戏的青少年,聚精会神,忽而情绪激昂,忽而哀叹不止,那运用鼠标、键盘的手几乎就是机器的组成零件,如此地恰到好处,迅速、准确,令我羡慕不已。
说实话,这网吧里的景象,在二十年前,绝对是我们的仙境,是不可想象的。我在读初中的一个暑假,曾经幻想发明一种打颜色的枪,与伙伴们战斗,谁身上被射上颜色,谁就“阵亡”。根据这个幻想,我给自己所在的校园画出地图,然后进一步在地图上幻想阵势: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进攻、撤退的路线等等,有一段时间,我被这个幻想迷住了。如今看来,电子游戏比我的幻想高级无数倍。但是,今天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类似一种毒品,是受社会指责的,青少年过度沉溺网络游戏,让游戏代替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确令人担心和忧心。不过我心中总觉得:如果整个世界是一个向往游戏的世界,人类或许能回避许多麻烦。
其实,在很多貌似严肃的事情中,又何尝没有游戏的影子?商场、官场不用说,即使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这些代表人类高级文化的事物,据说也是从游戏的心态起步和发展的,很多大智者本身就很孩子气。
我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善良的,它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是一种智力活动,它唯求心灵的欢乐,不涉及尘世的真实利益。可惜人类的聪明才智有时也会变异,将游戏庸俗化,导致它干扰我们心灵的纯洁性,然后,在这样的心灵映照下,游戏进入真实的生活了,开始斗争了。这时,真正的游戏结束了,假游戏上场制造新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