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疼痛倾注温暖——出版界的“农民工潮”
来自:工人日报 日期:2006-11-16
点击次数:24次
来自:工人日报
《乡痛,在城市的深处》、《我的课桌在哪里?》、《失语者的呼声》、《城市化之累与痛》……这些让人看着感慨万分的书是中国出版界2006年最动人的表情之一。图书出版终于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一群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农民工题材:一个失落群体的“文学复苏”
当那些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村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他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农民工。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或许是因为他们离城市的繁华太远了,以至于他们辛酸的泪水、坎坷的际遇,都曾一度被城市的灯红酒绿所掩盖。而那些凝聚在农民工身上不为人知的沉痛和悲哀,就如同一根尖利的刺深深地扎进城市,牵动着农民工的阵阵悸痛。
著名作家叶延滨曾在《工人是何时退出文学舞台的》一文中这样说:如今,工人题材的作品几近消失,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建设大军农民工,却因为不被人们认为是工人而游离在文学创作的关注范围外,而把他们作为“城市中的农民”题材也依然没有人来关注。一场两亿人用自己的血汗换取城市身份和幸福生活的变革中,文学界一直处于失声状态。
今年,一系列关注农民工生存境遇的图书相继出版,终于打破了这一僵局。这表明,农民工在城市里的悲喜冷暖,已经引起了整个文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挣扎终于让一度沉默的文学界“苏醒”了。“农民工图书”:挥之不去的痛和哀
从目前出版的关于农民工的文学作品看,无论是反映城市冷漠的报告文学《我的课桌在哪里?》,还是揭示农民工生活艰辛的小说《我们的路》,都满含着作者对农民工的关注与深情。农民工生活的辛酸,在城市中遭遇的漠视,教育的不公平等等,都一一涉及。
《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一书,关注着农民工如何“挤”入城市,进城后遭遇歧视、人情冷漠、健康受损、欠薪、超负荷劳作、被人驱逐,那些冷落和不公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
“不能让农民工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小说《草根儿》、报告文学《我的课桌在哪里?》又一次把农民工子女的心酸和无助呈现在读者面前。曹保印的《草根儿》写了一个读不起书的农村小孩在城市感受生存的不易和世态的炎凉。
“我自己都搞不懂我们是谁,用温暖的词来形容我们的话,别人叫我们城市新市民,用准确的词来形容我们,就叫打工子弟,倒不如干脆称我们为弱势群体……”这是黄传会的报告文学《我的课桌在哪里?》中一名农民工子弟写给政府的信中的一段话。在这部报告文学中,作者写出了农民工为争取平等的权利,努力并挣扎着,心酸也希望着。
《失语者的呼声》真实记录了16个打工女子的坎坷遭遇。她们不顾一切地挤进城市的洪流,却在城市的打工生活中凋谢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这本书也是这群“失语者”发出的微弱的呼声。
还有《城市化之累与痛》、《中国民工潮》、《乡痛,在城市的深处》……它们在状写农民工于城市中步履维艰、奋斗拼搏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任重道远:文学界的关注仅仅是开始
尽管这些图书所言之事都是疼痛,所指之处多为悲哀,但这个庞大的群体终于大规模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学视野。《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的作者蔡建文说:文学作品“仅仅反映农民工生存的艰难是远远不够的。我试着通过对农民工生存现实的描述,来解析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二元社会结构,正是这种二元结构使农民工成了城市里的二等公民,以致他们受到歧视与排斥。”他还说:“这本书如果能让人们更多地关注一下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唤起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帮助农民工,我就非常欣慰了。”
中国作协副主席铁凝也说:“包括民工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实一直都在当代作家的视野里,相信这(关注农民工的图书大量出版)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文学的道义使然。”显然,在文学家关注农民工的同时,农民工问题也拓展了当代文学空间,目前这些关注农民工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重要的矛盾———“三农问题”、“城乡差别”等。它不仅仅只限于文学的范畴里。
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农民工正在被文学家们重视,他们也必将被社会上更多的人和组织关注、重视,全国总工会就一直关注、关心着这一群体,先后推出多项为农民工送温暖、送文化的措施和活动。如何善待农民工、解决农民工所遭遇的问题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前路漫漫,但我们并不悲观。
当那些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村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他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农民工。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或许是因为他们离城市的繁华太远了,以至于他们辛酸的泪水、坎坷的际遇,都曾一度被城市的灯红酒绿所掩盖。而那些凝聚在农民工身上不为人知的沉痛和悲哀,就如同一根尖利的刺深深地扎进城市,牵动着农民工的阵阵悸痛。
著名作家叶延滨曾在《工人是何时退出文学舞台的》一文中这样说:如今,工人题材的作品几近消失,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建设大军农民工,却因为不被人们认为是工人而游离在文学创作的关注范围外,而把他们作为“城市中的农民”题材也依然没有人来关注。一场两亿人用自己的血汗换取城市身份和幸福生活的变革中,文学界一直处于失声状态。
今年,一系列关注农民工生存境遇的图书相继出版,终于打破了这一僵局。这表明,农民工在城市里的悲喜冷暖,已经引起了整个文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挣扎终于让一度沉默的文学界“苏醒”了。“农民工图书”:挥之不去的痛和哀
从目前出版的关于农民工的文学作品看,无论是反映城市冷漠的报告文学《我的课桌在哪里?》,还是揭示农民工生活艰辛的小说《我们的路》,都满含着作者对农民工的关注与深情。农民工生活的辛酸,在城市中遭遇的漠视,教育的不公平等等,都一一涉及。
《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一书,关注着农民工如何“挤”入城市,进城后遭遇歧视、人情冷漠、健康受损、欠薪、超负荷劳作、被人驱逐,那些冷落和不公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
“不能让农民工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小说《草根儿》、报告文学《我的课桌在哪里?》又一次把农民工子女的心酸和无助呈现在读者面前。曹保印的《草根儿》写了一个读不起书的农村小孩在城市感受生存的不易和世态的炎凉。
“我自己都搞不懂我们是谁,用温暖的词来形容我们的话,别人叫我们城市新市民,用准确的词来形容我们,就叫打工子弟,倒不如干脆称我们为弱势群体……”这是黄传会的报告文学《我的课桌在哪里?》中一名农民工子弟写给政府的信中的一段话。在这部报告文学中,作者写出了农民工为争取平等的权利,努力并挣扎着,心酸也希望着。
《失语者的呼声》真实记录了16个打工女子的坎坷遭遇。她们不顾一切地挤进城市的洪流,却在城市的打工生活中凋谢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这本书也是这群“失语者”发出的微弱的呼声。
还有《城市化之累与痛》、《中国民工潮》、《乡痛,在城市的深处》……它们在状写农民工于城市中步履维艰、奋斗拼搏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任重道远:文学界的关注仅仅是开始
尽管这些图书所言之事都是疼痛,所指之处多为悲哀,但这个庞大的群体终于大规模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学视野。《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的作者蔡建文说:文学作品“仅仅反映农民工生存的艰难是远远不够的。我试着通过对农民工生存现实的描述,来解析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二元社会结构,正是这种二元结构使农民工成了城市里的二等公民,以致他们受到歧视与排斥。”他还说:“这本书如果能让人们更多地关注一下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唤起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帮助农民工,我就非常欣慰了。”
中国作协副主席铁凝也说:“包括民工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实一直都在当代作家的视野里,相信这(关注农民工的图书大量出版)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文学的道义使然。”显然,在文学家关注农民工的同时,农民工问题也拓展了当代文学空间,目前这些关注农民工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重要的矛盾———“三农问题”、“城乡差别”等。它不仅仅只限于文学的范畴里。
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农民工正在被文学家们重视,他们也必将被社会上更多的人和组织关注、重视,全国总工会就一直关注、关心着这一群体,先后推出多项为农民工送温暖、送文化的措施和活动。如何善待农民工、解决农民工所遭遇的问题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前路漫漫,但我们并不悲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