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边缘忧伤地飞翔
——曹保印小说《草根儿》中的平民情结与人文关怀
南方狼
时下,农民工已成为当代社会一个关注的热点却仍被大家忽视的问题。无庸讳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并不是一个非常和谐的音符。关于农民工欠薪,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农民工的留守儿童等问题,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我不知道,城市的匆匆行者,还有谁会在意我们身边擦肩过而的那些无家可归、困苦重重的兄弟姐妹。读了曹保印的小说《草根儿》后,作为曾从农村走出的我,内心非常感动与伤怀。小说主人公蚱蚂一家及周围农民工的生活,触到了当今社会的痛处,那些鲜活的故事与细节,让我看到了投身媒体事业者的责任与良知。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和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大势所趋。城市化的确是农民择业和体制约束长期相互碰撞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然而,正当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渐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就业高潮时,城市自身的就业形势却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国营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就业压力骤然增大。城市经济能否同时吸纳和消化大量流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及不断增加的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就成了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我们的改革如何变化,城市农民工终究成为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的传统话题。这群普普通通的人,在走出乡村、进入城市之后的经济社会活动,在酝酿和实践着一项伟大变革,使庄稼人、乡下人、农夫、泥腿汉这些传统农民的称谓,逐渐融入历史的记忆。无论工业和城市文明怎样充满着生活的诱惑力,但大群的农民工,却仍像城市里的孤岛,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能否找到谋生的工作?夜晚在哪里安歇?月底能否拿到工资?有了疾病能否重新恢复体力?明天是否会被解雇?思乡之情如何排解?生活的压力能否承担?孩子到哪里上学?过年能否攒下点钱回家?农民的身份最终能否改变?
曹保印的小说,正好摸到了社会的脉搏。让我们在泥土的芳香之外,看到另类人的生活。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到城市来寻找新的理想与希望,以亲身的苦痛,抚摸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与社会矛盾多发期的阵痛。从蚂蚱一个充满了童贞的视角,在乡间的田园风光过往之后,他通过幼小的心灵发现:他的父辈们在火车站里身背铺盖卷茫然地环视,在城市高楼大厦的建筑工地上忙碌地搭建脚手架,在劳动密集的工业流水线上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在货运的码头边紧张地搬运沉重的物品,在大街小巷中回收着人家不要的生活废品,在千万个家庭里帮人照料着城市的孩子,在无数个夜晚里拖着疲惫的身躯并面对着投来的异样目光……他们不敢看病,因为他们看不起病,他们既没有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也不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照护;他们不敢维权,因为他们无法维权,他们不是城市工会组织的一员,也远离乡村宗族社会的保护;他们的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尽管他们在为这个城市服务,但要和城市的孩子在一间教室里读书,除了要承担高额的学费,他们还必须学会忍受歧视的目光……然而正是这些农民工,为现代化城市的盖楼、造桥、修路;他们种菜、卖菜,使得流入地百姓吃上廉价的新鲜蔬菜;他们捡废品,扫大街,使得流入地百姓可以生活在干净、整齐的大城市中;他们以辛勤的劳动,低廉的工资,为流入地降低了多少财政的支出?
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虽然构成一个伟大社会变迁的过程,但城市门坎的森严壁垒,造成了就业歧视、子女受教育的权力缺乏保障、被无辜收容遣送——像蚂蚱那样的孩子们看到了很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过早去失去了做人的尊严,盈满了愤懑与怨恨。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看到了我们这个城市的丑恶与陋习,看到了城里人原来是这样对待他们的恩人与恩人的孩子的。他们的心灵不免要生起另外的一种悲痛。沉默的冰山总在积蓄着力量,我们不要小看这种力量,当受骗、管制、欺压、侮辱成为常事,城市的陷阱处处套在农民工的身上,他们的孩子如果眼睁睁地看着城人的世界里危机四伏,在充满恐惧的同时一部分人也许会在长大的同时变得逐渐坚强,但另一部分人却也许会铤而走险,一个“蚂蚱”的力量也许是小的,但一条蝇上的“蚂蚱”足可以拉动车的力量。这不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与历史交织了多年的规律。如果这些数十万计的孩子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教育与公平的待遇,不久的将来,在许多城市里,将会出现一支数量庞大的新文盲大军,他们从小在城市边缘生活,是在歧视与排挤中长大的城市“二等公民”,他们将形成新的严重社会隐患……
虽然只是小说,比起激情的呐喊和慷慨陈述,小说的力量或许弱小一些,但透过字里行间,仍可感受到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巨大社会变迁的洞察力。自由和平等本来就是农民工作为人理应享有的天赋的权利,他们本无需乞求,但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的地位与生活还是那样迥然有异。从这个角度来说,曹保印的《草根儿》有着别样的意义,虽然他只是一个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但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他还在喧嚣的生活中弘扬一种人文理想,一种人文理念与人文关怀,使诸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科学等得以浃髓沦肌地融入人民的心灵。除了记录,他还奢望着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加合理,社会更加文明进步。通篇都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这种浓郁的草根情结,是为了奢望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一起分享劳动的喜悦——所有人都能啜饮公平的雨露、沐浴正义的阳光,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所有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是一个作家的良心。与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商界精英、辫子皇帝、白领丽人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相比,我觉得曹保印尽到了一个真正作家的责任。
作者虽然在小说的未尾加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但多数的尾巴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存留着的。解决农民进城就业遭遇的不公,根本是要按照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原则,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按照市场就业公平竞争、公民权利平等的原则进行政策清理、制度创新。毕竟中国要实现它的巨变与民族的复兴,不能只靠大城市的繁华,而要把绝大多数农民转变成市民,这是一条充满“神奇”和“艰难”的必由之路。希望曹保印的《草根儿》能够为这个伟大的历史转变过程立此存照。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看完小说后,多为农民工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也许他们的境遇会改善一些,他们的生存空间会宽敞一些。帮助弱势人群就是帮助我的父母乡亲,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有了更多曹保印这样的人,历史的回音壁不就会永远沉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