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历史 右手现实
——读王春瑜《看了明朝就明白》
曹保印
每每读及历史类图书,总有一个常识性问题,始终伴随左右,那就是: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
对此,很多人可以轻易给出答案,我自己又何尝不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又一个问题:历史的一幕幕悲剧,为什么又常常在现实里,层出不穷地重演,甚至变本加厉?是我们不善于自省的健忘症太重,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本就是如此,我们的确只是“神灵”手中的牵线木偶?
拜著名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所赐,最近,我有幸读到了他“左手说历史、右手评现实”的明史札记新著《看了明朝就明白》。读完之后,这种阅读历史类图书的痛感,更加强烈,以至虽东方既白,而仍难成眠。
书中,王春瑜以本名讲述明朝的人物沉浮、社会百相、文化轶事,而以开设杂文专栏的笔名“金生叹”,给每一篇札记写聊聊数语的短评,句句直指今日之世道人心。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两相对照之下,感觉自己的左手边,汹涌着历史的风云;而右手边,则澎湃着现实的潮声。
明中叶后,随着商业的繁荣、政治的腐败,明官场的“吃喝风”越刮越烈。无论是嘉靖时的奸相严嵩,还是万历年的名相张居正,无一不是穷奢极欲。在《“吃他娘……”》这则札记中,王春瑜就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张居正的父亲病逝,他奉旨归葬时,坐着32人抬的豪华大轿,“所过州邑郡,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内无下箸处”(焦竑《玉堂丛话》卷8)。
饱食思淫乐,张居正因姬妾众多,生活荒淫无度,大吃补药、丹药;彼时肉食者将海狗肾奉为至宝,“宦青登莱者求之而不得,真者价值六十金”(李绍文《云间杂识》卷2)。刚好守海名将戚继光与张居正有谊,送给他不少海狗肾,致使“终以热发”,“竟以此病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1)。据说,张居正“死时皮体燥裂,如炙鱼然”(谢肇淛《五杂俎》卷11)。
“吃喝风”盛行的结果,直接加速了政风的腐败,并最终逼迫饥民造反,儿童唱出“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3)的歌谣。用王春瑜在书中的话说:“如果以稀粥来划分中国的历史,2000年来,不过是大多数人尚有稀粥喝的时代。如果大多数人连稀粥也喝不上,就不得不改变现存秩序,争取能再喝上稀粥的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吃喝风”古已有之,但于今为烈。王春瑜引述媒体报道说:“据悉,全国一年用公款请客吃喝的花费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即此,金生叹先生在2005年3月20日评曰:“这1000亿元人民币的数字,是十几年前媒体披露的数字。时下少说也要翻一番。倘用此公款的十分之一办希望小说,多少穷乡僻壤的失学儿童及其家长,将为之雀跃欢呼!然而,我的这番话恐怕与梦话一样,有啥办法呢!”
“有啥办法呢!”这句话,在阅读当时,就湿了我的眼眶。我想,春瑜先生行笔至此,也该是掷笔长叹,红了眼圈,掉了泪珠吧!左边历史,右边现实,二者之间的距离,往往如此之近,近得几乎要刺激你的神经、压迫你的呼吸,使你恍然之间,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处历史之中,还是寄居现实之间。而类似沉重的感叹,在书中俯视皆是,怪不得春瑜先生要将书名拟为“看了明朝就明白”。而其实,何止是“看了明朝就明白”,恐怕看了任何一个朝代兴衰更替的历史,我们都会明白为什么“旧时王谢堂前燕”,而今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在,阅读历史类图书,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出版界也乐此不疲,不断推出新书。虽然其中图书不免良莠不齐,但是,在国人的阅读热情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这种读书氛围的形成,不失为一件幸事。因为阅读历史类图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无限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它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思想、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想像力,进而增强了我们的识别力和判断力。
还以《“吃他娘……”》这则札记为例,通过对张居正穷奢极欲生活的历史讲述,我们也看到了这个“一代名相、改革家”身上的某种缺陷;而又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一代名将戚继光背后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缺陷,当然并不能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甚至也根本动摇不了罩在他们头上的各种光环,但是,这却可能有利于我们摆脱某种思想禁锢,比如,至少不会再迷信所谓“完美”的人和事,同时,对所有宣称“完美”的人和事,保持足够的警惕。历史如此,现实亦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