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相信理想?
(2011-02-06 16:11:10)
标签:
高尚小区东方时空铁饭碗媒体铁打的营盘杂谈 |
分类: 随笔 |
媒体是个流动性很大的行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进进出出很常见。当然,这里说的是市场化媒体。在体制内的媒体里,流动就少见了,特别是已经混上了一官半职的人们。在那里干活的行为准则基本上是要“往上”,以上一个台阶为成功,混到了组长是小有成就,当上处级这辈子就有了基本保障,如果混上了司局级,这辈子的人生目标基本实现。即使是在媒体,这种以级别说话的准则是硬碰硬的,比如分房子,官大一级就是压死人,如果你的昔日同学住进了高尚小区而你还在平民楼里灰头土脸,或是只能在通州密云安家,大概也会下个决心向上爬。
不想在体制内一级级熬,就下海到市场化媒体。这里是双向选择:领导选择你,你也选择你的领导。如果你干得不好,领导可以随心炒你,如果你觉得你的领导不好,你也可以随心炒掉你的单位。所以,在市场化的媒体,总能看到一批批来递简历的求职者,也总能看到,隔不多久,一两个熟面孔就消失了。
相对来说,这种自由流动给市场化媒体带来活力。因为来求职的人,都是想干事而在原来的单位(多半是体制内单位)干不成的人。他们要的是这个自由的天地,宁可承担不稳定没有铁饭碗的风险。想当初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一时风光无限,就是用人机制有了突破,可以灵活从社会上招聘人员的结果。这种应聘而来的人,为理想而来,干活不惜力,创意无限,与电视台原来的端铁饭碗拿高工资却死气沉沉不干活的在编人员形成鲜明对照。
“东方时空”的辉煌应该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我的一些朋友在所谓市场化媒体也混成了老人。他们现在的苦恼却是,市场化媒体恐怕同样不相信理想。
朋友们会拿今天的工作状态与当年比较。当年干活,是透支体能地工作,但却是满腔热血;而现在,是按部就班,麻木冷漠,却心里空空落落。
“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让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反正每天每月都有你做的事,这就是工作。”这样的工作,会让人很没有兴趣和热情,因为一点新意和创意也没有,不但是工作乏味,而且连身边的合作者也乏味。“大家想的,不是把这个内容做得怎样出彩怎样有创意,而是怎样令领导满意。如果能让领导满意,就能保住自己的饭碗,也能得到提升。”
“这和当初我们丢掉铁饭碗来闯天下的状态没法相比了。”
“但是,许多人劝我,我也自己劝自己,为什么要把工作与自己的感情掺在一起?工作是工作,那就是个饭碗,你把工作完成了,挣到了你的工资,就对得起了,不要把感情放进去。可是,我为什么不能投入感情工作,让我有种成就感?为什么不能喜欢我的工作使我得到享受?”
我没法回答我的朋友的疑惑。因为这个疑惑也同样在我自己心里。我每天也在进行这样的自我说服:不要以为市场化媒体就是个自由天地,这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天地的。体制内单位有扼杀人的理想的一面,而市场化媒体也并不天生就能让你实现理想。这里有另外的问题,有商业压力,政治压力也并不小,而职场中特有的角力也比比皆是,只不过与体制内单位的特征有所不同。当年有过几年干得过瘾似乎能实现若干理想,那算是赶上了,就算是幸运了。所以,要把工作就当工作,那只是个饭碗。
但是,这样的自我说服工作在心里进行了多次,却不奏效。我心里总有一种暗自的,也可说是虚幻的想像:还是要去找,那能让你激发起热情,实现某种理想的地方一定还有的,只是我没找到而已,我就是想带着热情来工作,就不想把工作只当成饭碗,这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