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北京
(2011-01-24 18:04:21)
标签:
北京南方周末西客站城市春运杂谈 |
分类: 随笔 |
北京的街头,行人已经开始变得少了,车流也不那么汹涌了。当然,在这城市的另一些特别所在,比如西客站,如长途车站或机场,车子人流堵得成一锅酱——春节要来了嘛。
似乎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讨论如何买车票,如何顺利地离开这个城市。可以想见的,再过十来天,我们这些不用买票回乡的所谓地道北京人就会又见到那一年一度地熟悉情景:街上空寂冷清,百业喑哑凋零,生活突然停顿。
前几年,我记得北京到了这时刻时,还能听到有人说,外地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北京人了,多清净,要是北京老这样就好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今天还会这么想。让我看,院里压面条和饺子皮的福建人两口子,他们走了我们会有诸多不便,开饭馆的河南老板走了,就少了若干吃饭的方便,记得我陪父亲过的那个春节,我想给父亲买条活鱼都办不到,菜市场里根本没有了活鱼摊位。但我最担心的是公公家的长住保姆,她是不是要回家,她辛苦了一年,有什么道理不让人家放个假?可是,年老多病,一天都离不开人的公公怎么办?
但似乎还不仅仅是个不方便的问题。
他们一定要回去,拼了命也要回去,在火车上挤成沙丁鱼也要回去,哪怕徒步走也要回去——如果不回去,似乎这一年的时光就没法有个交待,下一年的日子也没法开始。
所以想到这一点,是看了《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讲述一个从农村来到北京打拼的青年的故事,他最终在城市待不下去回了乡,却死于一次意外事故。“他们的精神属于城市,却无法在城市立身;他们已经没有了故乡,却误以为还可以回去”。
这么多的人,不把北京当成自己的家。也没法当成自己的家。尽管漫漫一年的时间都可以忍受在这里的辛苦煎熬,但到了年关时刻,就一定要回去续续自己的根,接接自己的气,这才好在下一年中接着抖擞精神在这个城市继续打拼。
这么多的人,或许已经有了上千万人,或许有一天数量会超过所谓土著北京人,在一个熟悉的城市里永远是陌生人,这个城市如何不破碎?不扭曲?
问题是,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却又发现自己在那边也只能暂时住住,还是要出来。如果一个城市有上千万的人感觉自己只是个漂迫者,如果这个国家有数亿的人都是这种心境,这会怎样?到了下一代呢?
想让北京再回到30年前的封闭状态,保持所谓北京人的纯粹是不可能了。尽管我对儿时的老北京充满温情的记忆,常常会梦到,但我现在很清楚,春节时的北京,已经是个残缺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