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市之痛

(2010-11-20 16:16:42)
标签:

上海

胶州路

静安区

大楼

杂谈

 

上海大火,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形容它为“烧痛了上海”的一把火。

为什么“烧痛”了这个中国第一大都市?

你看一下火灾发生的这个地方,靜安区胶州路,有上海网友在第二天即在博客沉痛地说:静安区,为上海市最小的一个区,却又是最富的,居民素质也是最高的一个区。这里的地价应该也是上海最高的地区之一,三四万该有吧。生活之便利,也不用说,以上海人的讲求生活细节与善经营,这里的大小便利店林林总总。或许这里的空气质量不怎么样,但是综合来说,应该是块生活质量高的寸金之地。

有人说烧毁的楼是教师宿舍,马上就有人澄清说那楼其实是商品楼,住的什么人都有。能住进这座楼的人或许并非达官贵人,但也一定有他们的门槛,除去后来发了财的商人,能在这里拥有住房的一定是沾了体制的恩惠,或许属于哪一个系统,或许赶上了哪一年的房改的末班车。他们也许没有付出几百万的金钱,不过以多年在体制内低工资和数十年的熬年头为代价。

这座楼比起后来大都市中兴起的真正豪宅真不算什么。真正的富人,大都会在郊区再买别墅。但是住在这里有它特别的好处:生活便利,周边有好学校。说起来,这就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聚居之所:老人们在这里养老度晚年,顺便照料正在上学的孙辈。我们有时读西方国家的城市发展史,都会读到在他们国家的都市中,迟早会有“空心化”“老龄化”的出现,即最有活力也最有钱的年轻人渐渐迁往郊区,市中心留下渐渐只剩下老人和穷人。在中国的都市中,这一现象也开始出现,在市中心区街道的两侧,在破旧的小区的楼下,可以看见一群群老人或打牌或聊天消磨时光。相比之下,生活在上海静安区胶州路大楼里的老人,应该是过得比较滋润的。

当前的中国,正在走在城市化的路上,这是这个国家不可少也不可免的一条路。当全中国数以亿计的人们涌向城市,要成为城里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当人们可以在这个城市安度晚年的时候,这个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家。现在我们正在讨论的一个社会热点,不就是如何为数以亿计进了城的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包括提供养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能住到静安区胶州路大楼中养老,那是一种让人最终对这个城市有归属感的目标?

所以这场大火才可怕。因为种种人为的原因,不管是想要面子工程还是什么,不管是电焊工没有证还是建筑公司层层转包,一场大楼外立面的装修,最终把这大楼烧毁。所以我们在网上看到的照片才那么震撼人心,那三个爬在脚手架上的老人独立无援,并不亚于我们曾在“911”的照片中看到的那些遇难者。不知道三位老人的具体身份和地位,但此刻,他们就是上海的老年市民的象征。后来我们知道,遇难的50多人中,一多半是老人。

如果住在这里都是如此不安全,我们最终还能住到哪去?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城市当成生我养我最终可以将一生托付的家园?

都市之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