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广西文场—山水间流淌的清音》选章之四
(2022-10-26 17:09:59)
标签:
文化教育 |
李侃《广西文场——山水间流淌的清音》选章之四:
金紫臣与《最新琴弦曲谱》
荔浦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
中刘罗锅给皇上进贡荔浦芋头,把个荔浦特产炒得成了“烫手的芋头”,人人乐道。其实荔浦还有与之媲美的精神特产——广西文场,更为世人称赞。说起来有点历史,在清乾隆年间,荔浦人寿年丰,又依水陆交通之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已有余粮销往广东,商业十分繁茂昌盛。随之,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倚势发展,文场演唱在城乡很是活跃。1914年,名扬桂林、柳州等地的文场大师金紫臣来到荔浦,犹如一粒种子撒播在肥沃的土壤里,很快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引领荔浦的文场热潮风生水起。他是由平乐调到荔浦的公职人员,任县府警兵队队长,但他不爱官场爱文场,每到工余
常到荔浦城耍文武场的业余领事馆——四合馆,与张熙臣、蒋良臣、黄孔忠、陈大毛、邓冬生、赖祥甫等人唱文武场。只不过一年的时光,他便被解职,雇佣他在县府做吹号的司卒,但他还不思“悔改”,继续唱他的文场,数月后,又被遣散,只好在荔浦闲居。四合馆的耍友们,聘请他去任教,以维持他夫妻二人的生活。在此期间,金紫臣应耍友们要求和荔浦新民书社老板曾辅志邀请,开始收集、整理、编著、校正《最新琴弦曲谱》一书,他得到平乐文场行家陈芳梅和荔浦文场行家田梦吉、邓金鳌等人的协助。由于当时新民书社业务繁忙,只能在生意清淡时安排《新式琴弦曲谱》的排印,生意繁忙时又擱了下来,仅是誊写石印版就断断续续花了大半年时间。此时,金紫臣夫妇的生活费由曾辅志负担。集子印刷发行后,他可以从零售价洋每本一元二角,批发价洋每本一元中提取20%的编著报酬,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稿费,这为他解除了一时的生活困难。《最新琴弦曲谱》1935 年问世,当时书名为《新式琴弦曲谱》,由莫负时(荔浦金雷人)誊写,用湘纸印刷,成品长为26 公分,宽为14公分,红色鸡皮纸封面,书面印有扬琴、筝、笙、唢呐、箫、笛、月琴、三弦、板、鼓等乐器的图案。除序言外,全书共60页,双面印刷。头版印了600本,销售很快,供不应求。于是曾辅志在1937年元月又连续印了第二版第三版,并将书名更改为《最新琴弦曲谱》。三版共发行了两千多本。销售地遍及桂林、柳州、梧州等市、县、镇。其后,荔浦鸿兴石印局、益兴石印局、上海文华书局(桂林)等五个书社(局)均翻印了新民石印社印行的第二版《最新琴弦曲谱》(在初版基础上做了修改增删补正)。曾更名为《琴弦词谱》。该书前后在荔浦的总印刷量为5 千余册,这在当时的出版物中,发行数字很可观了。此外,柳州的国乐研究社,荔浦同乐研究社、桂林的文场研究社,又将此书刻印散发,数量无法统计。
该书是广西文场曲谱、唱词的第一次集中展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此以后,此书的衍生物手抄本、油印本难计其数。而在演唱场所,只要一坐下来,必先说一句“按金紫臣唱本”,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这就把广西文场的演唱和规范化推进到一个空前宽广而有序的境地,这是前人给我们为广西文场如何创新发展做出的有益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