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广西文场—山水间流淌的清音》选章之三
(2022-10-26 17:06:46)
标签:
文化教育 |
李侃《广西文场——山水间流淌的清音》选章之三:
文场的演唱流派及演唱風格
广西文场分有两派:瞎派和光派。这种划定或者说称呼,在外行人看来,甚是奇怪。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文学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政治倾向、文艺思想、审美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文艺家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派别,如文学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京剧的“梅兰芳梅派”,“尚小云尚派”,“程砚秋程派”,“荀慧生荀派”,广西美术的“漓江画派”等等。文场是草根艺术,发端在民间,它原是一部分人的谋生手段,盲人演唱者拜师带徒,口耳相传,结社抱团形成比较松散的团体,久而久之就有人将他们称为耍玩子(唱文场)的“瞎派”。后来,有闲阶层人士觉得文场文词优美,曲调高雅,是一种高尚怡情的娱乐形式,也相继演唱起来,为了区别于“瞎派”,这些人被称为“光派”。这种划分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叫法而已。
这两派在演唱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区别。先说瞎派艺人的演唱风格:由于他们囿于身体条件,眼睛看不见,束缚了形体动作和表情,只能是“坐地传情”。他们的演唱特点是声腔质朴,婉转动人,叙述和抒情都是从歌唱音律中表达的,以声腔打动听众,唱功十分了得。他们演唱表现愤怒的情绪时,慷慨激昂,听众与之同声相气;表现爱意时,听众恨不能与人物牵手相依。唱春天,绿叶依依;唱冬天,红梅灼灼。这正是瞎派魅力之所在,美到了骨子里。他们演唱文场,是为了生存,惯取的方式是唱排街或唱堂会(后者也有明眼艺人加入)。什么是唱排街?形象的說法是“過街溜”。就是一队盲艺人,为首一人执杖带路,其后的艺人一个接一个扶肩接踵,走街串巷,时兴拉着胡琴牌子——【南路过街溜】或【北路过街溜】,边走边唱,招揽听众,路人或店家見到便施舍钱财,他们如同乞讨一般,看了十分寒心。唱堂会又是怎么回事?旧时曲艺人为他人喜庆登門弹唱,在选择节目时,有一套规矩,如主家寿诞就先唱《八仙贺寿》,再唱其他曲子,如结婚则唱《将相成配》(即《孟丽君》),周岁弥月就唱《仙姬送子》,丧事则先唱《拜斗》,继唱《刘备哭关》,或《伯牙碎琴》等文辞典雅、感情凝重的段子,以迎合主家心愿。另外 ,赴堂会前还要做一番功课,如主家是好热闹好玩耍的主,就唱《打花鼓》《秋江》《双下山》等。至于酬金多少似乎并不十分重要,堂会演唱,人情重过报酬,如是亲戚好友或地方权势邀请赴堂会,要給情面。主家除宴请款待外,自然会有封包为酬。王仁和文武玩子馆,在桂林持续了25年,直到1955年,他应聘到桂林市文化系统教学,成为国家公职人员,玩子馆方才解散。
光派又是怎样的风格呢?20世纪20-30年代,在桂林、柳州城中挂牌文武玩子卖艺的文场班社有几十家。这时除了以文场为职业的盲艺人,还有大批被称作“耍家”的业余爱好者参加到文场的演唱中。这些“耍家”属于有闲阶层,其中不少出身于官宦或富贵人家,生活优裕,自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们以文场为雅趣,常与同好者相聚在一起弹唱文场,自娱自乐。著名耍家海逢贤、沈善文、蔡华圃、苏焕章、杨鋆楠等都是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曲艺人。沈善文1959年8月曾从柳州邀请到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授課月余,其后他还与海逢贤一道到广西艺术学院应聘教授文场。他不但能唱能弹奏,还能创编,由他创编的文场段子有《白蛇拜斗》《月夜秋声》《三戏白牡丹》。在《白蛇拜斗》中设计了新唱腔,用桂剧的【南路背弓】转文场的【越调】,再由【越调】转【滩簧】【丝弦】【南词】最后又转回【南路背弓】。他是将姐妹艺术中的某些唱腔与文场的四大调连缀活用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文场新腔【丝弦吊扳】等。1935年,由"耍家"金紫臣编撰出版的历史上第一部广西文场集《新式琴弦曲谱》,改变了文场以往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对传播和发展广西文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广西文场因有文人雅士耍家群体的参与而具有了雅文化属性,这正是广西文场被认定是高雅艺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上世纪60年代,瞎派艺人培养的接班人已然茁壮成长起来,文场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就再也没有两派之说了。
改革开放之后,广西曲艺得到长足的发展,瞎派基本上退出了舞台,年轻的演员茁壮成长,新节目不断涌现。如今我们的节目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容,在表演形式上也有许多创新,以获奖作品《春兰吟》为例,在演唱上由一人主唱,还配有6名伴唱,伴唱者比拟为六朵兰花,衬托主唱者,画面色彩斑斕。但是,近年也有些文场节目中出现歌舞化倾向,把曲艺是一种说唱艺术的本源丢掉了,遭到业内专家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