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侃《广西文场——山水间流淌的清音》选章之一:

(2022-09-09 21:45:12)
标签:

文化非遗

李侃《广西文场——山水间流淌的清音》选章之一:

 

文场由来及其特性 

 

文场是怎么由来的?据文场大家何红玉老师在她的第一本曲艺专著《曲韵》中写道:“清代乾隆年间,江浙等地的一些说唱艺术流传到广西以后,逐步与桂林一带的方言相融合,到了清末则形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广西文场。”这段文字简略、概括,一直被介绍文场的作者和著述引用。可是如果要穷根问底:江浙一带的说唱艺术怎么流传到广西的,从江浙地方语言变成桂林话的演唱过程是怎样的?曾听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江浙到广西当官的人带过来的,也有人说是广西到江浙一带经商的人带回来的。

后来,经过曲艺家们收集、挖掘、查找资料,终于解开了谜团,填补了这一空白。据盲艺人蒋顺芳(1914-1983)说,清中晚期,桂林城就有挂牌演唱的“文武玩子(“文”即为唱江南民歌、小曲,“武”即为清唱桂剧)的职业盲艺人,清晚期,他的太师傅王少,就在桂林以文场玩子班从事演唱。为了生活,他教其他盲人学习弹唱。不久学习弹唱的盲人多了起来,开始有盲人由业余演唱者变成了职业艺人,以卖唱为生。但演唱的本子太少,后来有人找了些戏文念给盲艺人听,本子才慢慢增多起来。他们演唱时用的是洋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及小盅来伴奏。在演唱人中有位盲艺人杨四年、秦水保,人很聪敏,被称为“天地瞎子”。他们拜王少崑为师,学习了很多曲调。他们有一个爱好,就是很喜欢听桂戏,他们把桂剧音乐和表演方法借鉴过来,融入到自己演唱之中。这样日积月累,在漫长的演习过程中,江浙等地的一些说唱艺术,在与桂林一带山清水秀的环境及方言、民间音乐相融合中,逐步形成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曲艺,一个颇具特色的曲种诞生了,人们称之为“文玩子”,也就是现在的文场。从广西文场的存在形态来看,无论唱腔曲调、曲牌名称,还是曲目留存、唱词内容等各方面都与江浙等地的一些说唱艺术一脉相承,这是毫无疑义的。

文场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尤以桂林、柳州、柳江、宜山、平乐、荔浦、钟山、河池、鹿寨融安等地最为盛行。文场又名“文玩子”、“文唱”,这是表示有别于化妆的剧种,说明它是一种不化妆的只是清唱的艺术形式,是相对桂剧武场的一个曲艺式(品种),又因为它清词丽曲,十分文雅,所以称为文场。新中国成立后19532月至3行的广西省第一屆民間文艺观摩会演大会上正式定名为“广西文场”。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广西文场是曲艺中的一种,她具有曲艺的所有属性,本质是说唱艺术。表演上演员以本色出演,且具有“一人多角”的显著特点。她与戏剧的区别是,戏剧是“现身说法”,饰演故事;曲艺是“说法现身”,说唱故事。有一首《西江月》这么说道:“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需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徐疾。装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既装文臣,又表武将,一个人演了一台大戏,这就是曲艺,演什么像什么 ,又不是什么。了解了这一根本属性,就不会把戏剧小品、表演唱、曲艺音乐歌、情景剧等认为是曲艺作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