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有三大类,辣椒、胡椒、花椒是也。辣椒迟至明朝才传入中国,目前见到的关于辣椒的记载最早为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胡椒原产热带亚洲,又名玉椒、浮椒、澄茄,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早不了多少,大概在隋唐前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称:“胡椒出摩伽国,呼为味履支”。
花椒,中国原产,早在《诗经》等古籍中就有记载。《说文》莍也。《陆疏》曰,“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今成臯山中有椒,谓之竹叶椒”。历史上的川椒、汉椒、巴椒、蜀椒等,皆是花椒的一种。
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孤植又可作防护刺篱。茎干上的刺常早落,枝有短刺,小枝上的刺基部宽而扁且劲直的长三角形。叶轴常有甚狭窄的叶翼,卵形或椭圆形。花序顶生或生于侧枝之顶,黄绿色。果紫红色,外皮密生疣状突起的腺体,种子黑色。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



由于辣椒、胡椒传入中国比较迟,古籍中提到的“椒”,通常都是指花椒。椒,jiāo,莍也,果实球形也。椒从叔,或作𣐹,通菽,果实呈豆形。因为豆类、椒类的果实都比较小,所以假借为父辈中年龄较小者,称为叔叔。这说明,“小”的上古音与“叔”相同,也是du。在方言中,“小”的上古音du还有所保留,比如:牛犊(du),小牛也;小犊(du)仔子,小家伙也。在安庆一些地方,将“叔叔”称为“椒椒”,其实本字还是“叔叔”,因为叔、椒古音相同,都读若豆。
“椒”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土高四墮曰椒丘,《屈原·离骚》“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又,山顶亦曰椒,《谢庄·月赋》菊散芳于山椒。在这里,“椒”不是指花椒,而是假借为“高”。在方言中,“交”读若“高”:事情做了一遍,合肥话称为“做了一交”,安庆话称为“做了一高”;找遍之,合肥话称为“找交之”,安庆话称为“找高之”。取用这个含义的也有不少,比如:(1)椒岸,谓陡峭的江岸。唐·方干《路入金州江中作》诗,“棹寻椒岸縈迴去,数里时逢一两家”。(2)椒坡,陡坡。唐·项斯《赠金州姚合使君》诗,“城池连草堑,篱落带椒坡”。(3)椒丘,尖削的高丘。宋·叶适《灵岩》诗,“宜乎登椒丘,摆落思奋迅”。



花椒的“花”,并不是指其花朵。因为,它的花朵实在平凡无奇,甚至难以引起注意。
“花”通“挂”。挂,guà,本义并不是悬挂,而是撕破、撕开、分别的意思。《说文》画也。这里的“画”不是指绘画,而是通“划”,即撕开、分开。在上古时期,画、挂、划、华几个字是相通的,即使在近代,还经常说“把西瓜华开”。在方言中,还保留着“挂”的本义,比如:衣服被刺挂破之;身上挂之好几个口子。这里的“挂”绝对不是悬挂的意思,而是划开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本多作画者,此等皆有分别画出之意。陆德明云,挂,别也。后人乃云悬挂,俗制掛字耳”。段氏说得很清楚,“挂”的本义就是画、挂、划、华,直到唐宋以后“挂”才有悬挂之义。大家在中学就知道“华”通“花”,既然“挂”通“华”,自然“挂”也通“花”。
花椒是个典型的多刺植物,茎杆上有刺,枝条上有刺,叶子上有刺,甚至有些果实上也有刺。多刺则容易划人、挂人,所以,“花”在这里跟画、挂、划、华的意思是一样的,指撕开、分开。准确地讲,“花椒”写为“华椒”“划椒”“挂椒”可能更好一些。当然,最准确的写法还是“刺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