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最爱听得一首歌是《 yesterday once more
》,最欣赏的一幅画是梵高的《向日葵》,最喜欢读得书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比起那些巨世名作,它们显得偏执和寂寞,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深刻的艺术背景,但却如此广阔的反映着生命最初的本质,只有时间可以记住它们。我一直认为,能被时间记住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那些怀旧的感动,那些张扬的个性中所宣扬的孤独,那些在不平凡的时代中表现出的晦涩的人生,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只有在岁月的淘洗中才能挖掘出它们永不褪色的灵魂。于是,很多人开始像我一样思考: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在霓虹闪烁的城市中,我们遗弃了什么?
第一个迹象是“年”。每一次过完年,都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为的是时光荏
苒,为的是生命的成长,为的是那日渐远去的过年的感觉。一种被叫做“年味”的东西在无声无息中由浓变淡,由淡变薄,渐行渐远。人们麻木的沉醉于各式各样的饭局,疯狂的购物,用带着面具的脸周旋在生活的圈子中,早已忘记了过年的本质即用真诚和善良来祝福别人平安和幸福。我记忆中的年应该是有着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响彻云霄的鞭炮,还有那些发自内心的祝福的话语。可今天我看的只是亲朋好友拘于形式的坐在一起,饭桌上的菜是越来越丰盛了,红包是越来越鼓了,人们的感情却是越来越薄了。我们似乎在现代文明中摒弃了很多传统的东西。有的地方已经不允许放鞭炮了,有些人们已经不在家里自己做年夜饭了,还有些人会在年末的时候去网上泡一整夜还美其名曰:“冲浪”。我不知道这些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只是觉得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正在背离原定的轨迹,并且朝一个自以为是的方向前进,我们在拥有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可贵的东西。如果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意味着要以舍弃传统的美,民族的魂为代价,那我们宁可不要这种进步。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残酷,表面明艳光亮,实际上却泪流满面,鲜血淋淋。但愿一向充满良知的人们能抚平民俗文化的创伤,重新开启那些记忆中的感动,返璞归真。
还有就是书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素养的文化媒介,可是我们也正在远离它。城市中的书店越修越漂亮
,鳞次栉比,各式各样的书吧的装修也越来越精致,可当我们剥开了这些华丽的外表后,阅读到的只是空洞的灵魂。书籍的商业化和人们思想的功利化成正比的增长着,于是穿梭于书店中的人们的目光愈发游离,不是因为书的内容单调无味,而是“琳琅满目”的书让我们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脚步从踏进书店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歇过,心却止
不住的累。逛书店最多的人就是学生,他们的目光大都停留在各式各样的参考书面前,家长在掏钱时也会显得毫不犹豫,不只是不犹豫,而且满腹欢喜。网络书籍也很受欢迎,他们用独特的体验书写着青春的快乐与忧伤,执著与彷徨,可是泛滥以后的网络书籍便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虽然仍有着前呼后拥的读者,却不能再激起生命的热情。引起我注意的还是那些站在传统文化边缘苦苦挣扎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用夕阳般的光辉努力挽救几千年文化中的瑰宝,似乎想争取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来延续这些书籍的生命,用一种生命换另一种生命,是对中国文化的祭奠。那些沾满灰尘的书摆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独自承受着孤单和寂寞。但愿有一天它们能够被重新拾起,洗尽铅华,找到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情景:怀念酸甜的冰糖葫芦,怀念小巷中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朴实的笑容,怀念线装书上的尘埃被人拂去时的瞬间……不只是为那些简单的美,更为那种纯洁得透明的感觉。与其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如说是我们自己面临着挑战,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也就可以使很多失去的东西回归使然。如果大家都能用博爱的心胸看待事物,那就不存在传统和现代之分,也就不会在行走的过程中有那么多念念不舍。放弃并不代表着可以拥有,所以试着去品味历史,品味昔日的岁月,因为它们即使在沉淀中也会放出熠熠光辉,折射出一个时代甚至是一个世界的魅力。
我双手合拢,做着最虔诚的祈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