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那些发黄的旧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粗的书。可是时间终究改变了许多东西,于是四处皆然。其实我也知道,我们的青春和花草一样,需要在成长中拔节和蜕变,经历一番割裂般的苦和痛,才能变得坚忍不拔。
——题记
总觉得自己已经很大了,懂得很多东西,在任何事面前都会坦然面对。可是有一天却发现,不管怎样改变,灵魂中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它来自与生俱来的一种品格和智慧,会永远栖息在生命的某个角落,在某个瞬间与情感交融一起,迸发出不可抗拒的力量。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无论我们肮脏、或者洁净,衣着整洁、或者不齐整,我们依然是无价之宝。只要我们存在并努力着,我们便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有些人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中,觉得狂热和无聊;有些人每天都辛苦的在农田上忙碌,觉得单调和和寂寞;有些人每天拿着丰厚的收入并过着指手画脚的生活,依然觉得不满足。后来我终于明白,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都有一些无可奈何的原因,不是生活遗弃了我们,而是我们遗弃了生活。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当我还在中学的时候,最期盼的事就是上一个好的大学,在那里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追逐自己的梦想。那时“大学”两个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梦中的天堂,是一个充满知识和自由的地方。可当我挣扎着走出了高三的岁月后才发现生活原来是很现实的,既没有想象中的崇高,也没有浓浓的书卷气息,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地方,除了活动的主体大部分是学生和老师,就没有什么特别了。我理想中的归宿应该是在某个极端的高潮,在竭尽全力的嘶吼中消失,如同烟花在最高点绽开。我相信,有些美只有在毁灭中才能发挥到极致。事到如今,我总会想起十七岁的那些日子,许多事是靠人联系起来的,许多人又是靠事牵扯出来的。高中的三年是我们疯狂生长的三年,而最后的高考就是仲夏的开放,许多人在花团锦簇中炸开了前途的胚芽,而我,则是在偏执与无可名状的欲望中达到了顶峰并自以为是的怒放着。夏天一过,尘归尘,土归土,生活中新的轮回又将继续。所有的事情终会归于淡泊,我这样对自己说,不张扬也不再寻找所谓的自由与理想,它们在我寻找的本身便不存在。
想起了一句话,生活中很多东西当你拥有的时候并不会感觉到它的珍贵,而只有在失去时才会感受到它的价值。仿佛被说了很多次,仿佛被镌刻了很久,但每一次的经历却又使它升华了内涵。为许多不能忘记的人,为许多不能忘却的事,为许多不能忘怀的成长的瞬间。明天不一定能成为理想中今天,但今天却不断地成为难忘的昨天,而昨天只能永远地成为遥远的记忆。时光就这样慢慢流逝着,昨天今天明天的故事不停的重复演绎着,“岁月如歌”这几个字却在心中被愈发深刻地领悟。我终于明白,很多在想象中看似美好的事物,看似精致的情景在现实中时那么的令人失望和沮丧,于是只能在每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聆听梦中的感动。有一首歌叫《光阴的故事》,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流浪,关于梦想,关于宿命的歌词让我更加地珍惜懵懂的时光,虽然幼稚可笑,虽然涉世未深,却以清晰的轮廓反映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风貌。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是的,改变了一个人,不是一点点,而是很多。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失去了昔日的单纯和简单的快乐,我们用细致的心和缜密的思想审察并窥视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胆颤心惊,或焦灼不安,或嗔怒不定,或肆无忌惮,那初始的生命本
体应有的东西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一些残存的可有可无的品格,适合那些冠冕堂皇的人传承。我能预知,四处皆然的状态不只是作为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如果有一天,在浮躁的城市中遇到一个久违的人并能由此联想到一些关于他的久违的事,你心中突然有一种想和他聊一阵子的冲动,抑或是和他亲切的打一声招呼的冲动,那么证明你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至少能证明你还没有在忙碌残酷的生活中丧失做人的本质。我想,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狂傲不羁的灵魂早已泯灭了内心仅存的善良和真诚。而面对这一切,我只是微笑,除了微笑别无选择,人生的片断是可兑的冥钱,用来祭奠荒诞却真实的青春岁月,我用我的微笑来诠释这个世界中隐藏的所有美丽与邪恶。在这样一种微笑中我听《同桌的你》、听《那些花儿》、听《祝福》,看《八月未央》、看《幻城》、看《千年一叹》。我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想并尽可能的使它不被生活的环境冲击,我想“别处生存”也就是这个道理。
告别了童年,告别了很多朋友,告别了那些曾经朝夕融入的快乐时光,但不能告别的是回忆,是回忆中闪烁着光芒的往事以及往事中不会褪色的自己。
春回大地,四处皆然,我依然行走在喧嚣的城市中,行走在城市的校园中,体会着片刻的孤独,体会着瞬间的激动,体会着生活在每天红日映射下的本质,透着无奈,透着平凡,透着凄凉的伟大……
(写于2005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