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粽香飘过千万家

(2009-05-27 20:21: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流影

    端午节快到了,京城的商铺里粽子开始热卖。端午节,吃粽子,这就是民俗文化。民俗学家大谈端午节的来源,说什么屈原投江的故事,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我觉得这里面大多是胡说八道。老百姓过端午节,基本是不会想起屈原的。过一个节,要想起节日的起源,为这个节日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找理由,说明这个节日已今非昔比。或者说,人们已经不再按原来的方式去过节了。典型的传统人士的做法乃是,不问来历,到什么时候过什么节,过什么节行什么礼。历来如此,所以今天也就这么做,这才是真正的传统主义。

 

    老家的人多半不知道屈原投江,如果不是后来读了点书,我也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关系。但老家的人一代又一代人都十分清楚,端午节,吃粽子。由于不问其渊源,这个风俗反而保存得很好。这样的风俗还有:立夏,吃鸡蛋;七月半,吃馄饨;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在真正的传统百姓那里,各种对民俗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不过,粽子在我们老家靖江并不限于端午节前后吃。一般人家起房造屋、孩子考了大学、贺生日,都可以送粽子为礼物,吃粽子以为庆贺。用于这些庆典活动时,粽子总是和糕合在一起,谓之糕粽,谐音便是“高中”。步步高升,科考必中。“粽”在老家方言里还有“跳”的意思,我们那里称跳为“纵”,或许是取“纵身一越”中的“纵”的意思吧!中学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宋高宗”时,别的地方人听了不觉得怎么样,但我们那里的同学们都会哈哈大笑,因为我们立刻想到了“送糕粽”。粽子就这样,在家乡是和喜事联系在一起的。

 

    粽子要是买来的,就没什么意思了。自家包粽子,才叫过端午节。小时候,我们家经常包粽子。从粽叶、米、包心,直到加工,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还记得有一次,我跟着母亲一起去采粽叶的情景。粽叶就是芦苇的叶子。在方言里不叫粽叶,也不叫芦苇叶,而是叫酿(虐)子(音近,但真正的发音介于“酿”与“虐”之间,无法用普通话表达)。老家这种称谓有其道理,粽子还没产生,何来粽叶?离了芦苇的干,还叫芦苇叶吗?采粽叶,其实叫打虐子。打虐子要到港边,那里有长势旺盛的芦苇,一般小河边是没有的。我们走出去好几里地,到港边一路打过去,芦苇丛中十分闷热,一个下午要出许多汗。打时专挑叶面宽的,一不小心手指便会被芦苇叶刺破。母亲认真地打,一下午能采许多。我只是偶尔弄几个,主要是跟着玩玩。在密密的芦苇丛中,水边树下,杂草间,这种经历有它神秘而美好的一面。我们去的地方一般周围没有人家,比较荒野,路上少有行人,四围十分静谧,就是我和母亲二人在那里,母亲会边干活边讲些故事。偶尔会听到怪异的不知名的动物的叫声,也会“扑通”一声,有个什么动物跳到水里,吓人一大跳。还会看到美丽的翠鸟,栖息在芦苇上,人一走近便飞走了。最担心的就是怕遇到蛇。

 

    粽叶采摘回来后,必须先煮熟,然后才可用于包粽子。过去包粽子不用任何人造的物品。棉线、绳子都不需要。扎捆用的是竹园里捡来的竹子成长过程中掉下的外皮,它也有特定的名字,但现在已经不记得叫什么了。或者包穿针粽,只是借助一个铁针,以粽叶的尾巴从粽子中间穿过,达到把粽子包严实的功效。

 

    有一年子,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十分热闹。父亲手大,包的粽子也特别大,一个抵一般的两个。包粽子要用粘性的糯米。我们家一般包枣的及红豆的。印象中村里特别有钱的人家才会包肉粽。枣儿粽甜,豆粽香。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枣儿粽,姐姐却爱吃豆粽。豆粽容易馊,保存时间不如枣儿粽长。粽子煮时,满屋子清香。煮熟后,粽子养在一个盛满水的缸里,在这种大热天也可以保存一个月以上,甚为奇妙。

 

    离开家乡多年了。多年没有那种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的经历了。近年间或回去过几次,家乡的面貌已经大有变化。芦苇是越来越少了。小时候,芦苇的根是甜的,吃起来如同甘蔗,是一种天然美食,本来芦根就是入药的。那时我有个江边的哥哥经常弄给我吃。但有一年高中我放假回家,想重温昔日时光,掰了一段芦根,放到嘴里,嚼起来竟是一股柴油味。那时已经学了有机化学,知道那是一种和农药有关的叫苯酚的物质造成的,污染已经很严重了,芦苇根是农药味!再过几年大学放假回去,原来家附近十圩港的芦苇连影子也见不到了,水是发黑发红发蓝,散发着刺鼻的味道。这样的水里芦苇都活不了,更不要说有鱼虾。今天的芦苇叶,如果严格检查,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残留,真是不得而知。

 

    乡愁是说,我们想回乡而不可得。我们永远在路上,在试图返乡的路上。怀念家乡,那不叫乡愁。回乡而不可得,因为家乡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家乡,我们回不去了,因为那个曾经的故园已经被工业文明摧毁了。放假几天,谈谈屈原投江的故事,吃一两个粽子,我们和民俗文化的距离其实是越来越远了。

 

    粽子不易消化,不吃也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