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柳浪闻莺 |
第一次知道周东亮的名字,是通过买回的唱片——新版锡剧《珍珠塔》。那是我去年在上海书城买的。新版《珍珠塔》基于原有的故事作了诸多创新,唱词和唱腔都大不一样。与旧版《珍珠塔》相比,我觉得新版更有时代色彩,它的视觉效果尤其如此,而且其中演员不仅“唱”戏,更重要的是“演”戏。我经常听周东亮演的新戏,有时竟感动得至于泣下。——我当时从未想过见到周东亮先生本人。
然而,我们还是有缘之人,戏曲连着我们。那是今年年初,就是在我的寒假期间,我回到离开快一年的家乡靖江。说来也巧,正月初九我去城里购物,看到工人文化宫有锡剧,正是周东亮、倪同芳主演的新版《珍珠塔》,还有《双珠凤》。可惜我只能看《珍珠塔》,因为不日我要返校,赶不上看《双珠凤》了。那天我和其他几个亲戚朋友一起去看。我觉得现场看戏,比从VCD中看效果要好。周东亮唱得真好!方卿跌雪那一场,是最经典的!我当时想:如果能有机会让他签个名,和他聊几句,那该有多好!
上天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2004年4月14日晚,我在北京见到了周东亮先生。他是到北京来拍名家名段的片子的,因为工作很忙,我只能在晚上和他见面。
浅眼一看,很难把他和戏里古装的方卿联系起来。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十分帅气的现代派的年轻人。短而有型的头发,穿一件黑褐色的时尚T恤。从外表根本看不出他已经唱戏20年了。我觉得很难置信,我景慕已久的戏曲明星就坐在我的面前。
周东亮先生十分热情、随和。我向他请教了一些关于锡剧的基本知识,他都耐心地给我这个外行解释,比如锡剧的几种调。我很想知道一出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他很细致地告诉我。
关于周东亮深厚的唱工和出色的演技本身,我想一方面是出于他多年来的刻苦用功——他从四岁便开始跟着其父学唱锡剧。但更多地或许是一种天资。艺术更多地靠悟性、灵感、天分,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习得。从和他的聊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演”戏的领会,这使他和影视明星更接近。他十分注重戏曲故事、人物、情节本身对演员的要求。尽管人人都知道戏是“唱”出来的,但周东亮更注重从剧情来设计戏的唱法。如果唱出来的很好动听,但是不合剧情的要求,那么这样的戏就不能算是好戏。他是这么说的,在新版《珍珠塔》中,他也这么演的。
我们谈了关于新版《珍珠塔》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戏中彩萍送方卿一锭银子,后来就没有下文了。而旧版照应得较好,因为有“造信”这一幕,而新版把“造信”省去了。第二,方卿做了官,中了状元,应当托梦给小姐翠娥才合乎常情,可是戏中却托梦给了彩萍,这不符合心理感应的常识。周东亮肯定了我的质疑。他说:第一个问题,剧中在最后一幕时,方卿把一盘银子给彩萍,以作回报。但是没有唱,所以一般观众看不出来。第二个问题,确实本来是应该小姐唱昨晚做了梦的,而戏中的安排,主要是让彩萍多一段戏。周先生的解释,十分坦诚而清晰。
周东亮先生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这使他对戏曲的演绎能到达一个不凡的境界。关于戏曲的雅俗共赏,他觉得要做到这点其实很难,但太俗一定没有观众。锡剧虽然本身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但却“土”而不“俗”,它本质上是一门艺术。事实上,锡剧是江南文化的象征。要了解江南文化的特色和神韵,欣赏锡剧可以说是一个捷径。
和周先生的谈话不到两小时,但由于开始得晚,很快就要十二点了。我请周东亮签了名,又合了影。于是不得不离开,走时真有点依依不舍,无奈天色太晚,已是夜半。他赠我两盘他的作品,这让我喜出望外。
走后我才想起没有拜他为师,真是遗憾;而我天资驽钝,又年龄不小,大概他不会收我了。永远做周先生的戏迷吧!祝周东亮先生在戏曲人生中走一段最美的路程,愿他早日成为锡剧界的新一代杰出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