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园居士
竹园居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55
  • 关注人气: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79——我退学回沪

(2023-08-14 09:49:29)

1979——我退学回沪

1979——我退学回沪

(大庆师范学校革委会开出的“退学证明”)

历史的一页虽早已翻过,但留在心中的记忆却永难磨灭。那是1979年早春二月,我在学校接连收到妻寄自故乡上海的三封来信,时间分别是:1979215日、19日、21日。

“鸿儒:我和阿爸(我父亲)讲了,我主张你退学,坚决退!你是否跟农场劳资科说说,你还是回农场教书。我们认为,你如果还想等拿到文凭后再办返城,恐怕就错失良机,再也回不了上海了。如果我们真的两地分居,那也太没意思了。回来吧,还是和杰杰(儿子小名)、和家里人在一起有意思。······珍”。字里行间浸透着浓浓的夫妻情,那远方的呼唤是情真意切,归心似箭啊!

毋须多加斟酌,亦不必计较后果。我与妻本来就志趣相同,灵犀相通。鱼和熊掌——户口和文凭,孰重孰轻,孰取孰舍,答案分明——倘按当年上海的政策:已“上学、上调”的知青是不能返城的,则我别无选择,只有“退学”,才能“回沪”!至于未来,只能“听天由命”,另作打算了。

去意既已决,则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搏斗!感谢“大庆师范”的通情达理,放了我一马——“只要原农场同意接受你,就给你开退学证明。”于是我便连夜坐火车赶回嫩江鹤山农场。

人虽走,茶未必凉——有求于人时,最能检测出你昔日待人的品格与情义。虽已时隔近半世纪,我仍要笔录下他们的尊姓大名——劳资科长辛璧、文教科长王宝福。在我虽已离开农场近一年了,但当我说明来意后,他们几乎二话没说,便给我出具“接受证明”。是的,倘没有他们的古道热肠,成人之美,或许我当年就未必能顺利返沪。

“证明”到手后,我又连夜赶回学校。不日学校便开给我“退学证明”。聊补一笔的是:就在我退学一星期后,黑龙江省高教局便下发通知——“不准退学”。

弹指算来,从接到妻的来信到我“退学”成功,前后不过十余天。亦无怪乎十年后,我们“大庆师范”七兄弟(都是“上海知青”,也都已“回沪”)相聚时,他们还不忘调侃我:“老方,你当年退学回沪,可真是速战速决啊。”

“退学”成功后,我立马给妻发电报——“退学成功,速回农场”。妻接到我的电报后,便星夜兼程地赶到农场与我相会。

余下的日子,生怕夜长梦多,好事多磨,便是忐忑地等待上海方面开出我的“顶替证明”和“户口迁移证”(妻与儿子已办妥返沪)。

喜讯终于来了!父母发来电报说:“证明已开好,马上寄出。”真是天遂人愿,终于尘埃落定——我们要故土重返了!

我与妻便忙忙地收拾家什,除了必要的书籍、衣物寄回家外,余物皆送给了对面屋的平日里一直照顾我们的一对老年夫妻。

1979年的春天,连队知青几乎都已返城,我们是赶“末班车”了。最后的告别晚餐是在刘桂枝老师家吃的,从不喝酒的我也破例喝得醉醺醺的。

倘从1968年夏来到农场算起,已将近十一年了。现在要走了,心中终还是有点不舍,毕竟这是一块我们曾播下过希望、热血与爱情的神奇的黑土地。

三月下旬,我们启程回沪。北国的春天,依然寒风刺骨,天空中飘着雪花。

我的心情则是五味杂陈,矛盾而复杂。在历经时代风雨的涤荡后,我早已没有了当年“写血书、表决心”的慷慨。而“回家”的感觉固然喜悦在心,却亦掺杂着几分惆怅。望着不时北上的军列(时值“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苏关系尚未解冻),我不知道哪里才是我毫无牵挂的远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