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荧屏闲话“家在浦东”

(2023-08-06 13:50:51)

荧屏闲话“家在浦东”

荧屏闲话“家在浦东”

(笔者闲话“家在浦东”视频截图)

做梦也没想到,在年近古稀之际,此生还有上荧屏露一把脸的机会——真的,没想到!

凡事皆有机缘,20159月笔者在报上发表了《家在浦东》一文,而此刻上视综合频道曾凡荣编导正在构思策划做“家在浦东”节目。曾导看到拙文后,便在我的博客中“留言”,希望我能与他取得联系,并留下了手机号。

得之意外惊喜,笔者虽心存疑虑,但还是与曾导取得了联系,只是坦言“因为童年时代曾从浦西兆丰别墅迁居到浦东落乡的塘桥老屋,所以心中一直有挥之不去的‘浦西情结’,作为采访对象是否合适。”他说:“没关系!你只要谈出你对‘家在浦东’的真实感受就行。”于是我们便约定了采访日期。

201684日下午一时许,天空中电闪雷鸣,上视采访车开进小区,曾导和摄像师冒着倾盆大雨来我家采访。

按照曾导的建议,我还特邀出生在塘桥老屋的幺妹。那天我们仨根据曾导的访谈提问,如实坦然地谈了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中叶跟随父母举家迁居到浦东的真实感受:吃的是河浜水,需用明矾清洁消毒。住的是用围席间隔,泥地凹凸的蜗居。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灯,街上是黑灯瞎火。妻出门上班须换乘三辆公交一趟摆渡,费时又辛苦。荧屏闲话“家在浦东”,在我们实在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作为主要采访对象,在将近两小时的访谈中,我谈到了当年迁居浦东时,我引用了母亲的原话,目睹“那间比外公家柴屋还破”的乡间民居,失落与自卑便从此挥之不去。我也谈到了因为内心强烈的“浦西情结”,虽“家在浦东”,却发誓要“打回长宁去”。在访谈中,我也坦诚在和妻谈恋爱时是故意将“家在浦东”说成“家在南市”,虽说“塘桥属南市区地块”。

直到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塘桥老屋动迁,新家搬迁至翠竹摇曳,交通便捷的竹园新村,方得扬眉吐气,心理平衡,且与妻戏言:“十年后浦东要打败浦西的。”借着荧屏闲话,我几乎将一甲子内心郁结的不甘一吐为快。

采访将结束时,曾导最后希望我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家在浦东”的心情时,怎么说呢?年近古稀,理应坦然接受现实,我说:“在一块自己生活了六十年的热土,我没有理由不热爱她。现在我只想在浦东这块美丽而宜居的热土上安享晚年。”

10月下旬曾导从新疆采访归来后便发来短信:“‘家在浦东(下)’将在1126日‘上海故事’栏目播出。”

短片播出那天,我与妻早早用罢午餐,守在电视机前,心情颇为忐忑地希冀着一睹自己的尊容与谈吐是否能自我评审过关,观众满意接受?

聊可欣慰的是:二十多分钟的短片播完,自我判为“及格”。纪录片“家在浦东(下)”经过曾导精心剪辑,衔接流畅,不但突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主题,且就笔者人生而言,几乎浓缩了我一甲子的坎坷经历,相当的满足。而短片解说员的语调温婉而亲切,亦令人十分享受。欣喜之余,我便立马给曾导发了短信:“光影留下永恒的记忆,非常棒,非常满意,谢谢曾导。”

节目播出不久,曾导便给我寄来一张录制节目的光碟。它自然是赠予我和我的家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厚礼,更是记录我人生经历具有档案价值的难得的收藏——“家在浦东”,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