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浦东”播出后······

“家在浦东”播出后······

(笔者与周阿姨互通短信截屏)
2020年深秋,时值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上视综合频道“上海故事”栏目重播了“家在浦东”(下)。笔者有幸再次在荧屏上亮亮相,说说话。
或许缘分未尽,节目重播后,让我意外地重温了一份飘逝了五十年之久的荒友情,感动之余却更多的是感伤有加。
岁月留痕,那天节目刚播完,笔者所在小区居委会便来电,说有观众周阿姨要和我通话。于是我便接通了对方电话。
周阿姨说:她老公叫孙留成。生前一直在念叨我。所以节目一播出,听到“方鸿儒”三字,她便格外地留意。再一看节目中我的经历,便认定就是她老公生前的荒友!
听到“生前”两字,我内心禁不住一颤。周阿姨在电话里说:“孙留成讲‘侬是伊的班长。当年就像大阿哥(笔者66届高中)一样对伊老照顾,还教伊练钢笔字。’”
我极力地拾捡起残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碎片。想起来了:孙留成是来自徐汇区的68届初中生,瘦小个儿,人很活泼,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笑起来还有浅浅的酒窝。要知道,那年(1969年)上山下乡时,他们可都是尚未成年的十六七岁的青春少年啊!
在我的记忆里,当年我们大田班,除了像孙留成一样的小上海,还有小北京、小天津······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我们同睡一铺炕,同吃一桌饭,同耕一块地,友情的种子就此播下。
周阿姨在电话中提到的我教孙留成练钢笔字的事,说实话我已不记得了,但有一件小事我却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团俱乐部放映电影《英雄儿女》。每班发了两张电影票,其中一张我想给孙留成。但夜幕降临,天色已晚,孙留成还在大田里拉柴禾。于是我匆匆赶去,对他说:“我替你干,你快去看电影。”他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我二话不说,夺过他手中的木叉,说“快去吧。”他这才满脸微笑地飞也似的消失在夜色中······
和孙留成的相处大概也就两年左右。以后我调到团部宣教股,就很少回连队,和孙留成便失去了联系。感谢上视综合频道,节目的重播让一段半世纪前的“荒友情”得以再续。
在接听电话中,我也大致了解了周阿姨他们夫妇的经历。他们都是68届初中生,都是兵团知青,且先后调往扬州,从相识到相恋,于1979年喜结良缘。不幸的是,孙留成因患脑梗于2017年4月去世。
周阿姨的来电,让我体味出:友情无价,岁月为证。孙留成的重情感恩,周阿姨的有心图报,都让我深为感动。
周阿姨很是客气,想请我吃顿饭以致谢意。但这份沉甸甸的答谢,我如何承受得起。为告慰在天之灵的荒友情,我答应给周阿姨寄去我写的两本书,并请周阿姨替我给孙留成燃上一炷心香。
半个多世纪风雨人生,我们皆已步入或即将步入古稀人生。1968年8月19日,是我挥别家乡,赴北大荒屯垦戍边五十五周年纪念日。
我想谨以此文怀念我曾经的荒友:北京的文涛,天津的老蒋,我的兄弟孙留成······逝者安息,友情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