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新让体育课充满乐趣

(2023-07-23 22:52:08)
标签:

体育

分类: 选文荟萃

那么有可能让体育课具备游戏和运动最初的乐趣,使学生们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吗?答案是肯定的,我想主要是做到以下三方面。


确立“教会、勤练、常赛”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体育课程观认为:教师认真教了学生应该学会的各种项目,就是好的体育课。但“学好多项目”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体育教学的浅表化,导致学生没学懂、没学会、不喜欢,甚至出现“上了12年乃至14年的体育课还没有掌握运动技能”,“大中小学生都在学蹲踞式起跑,从小学到大学前滚翻一滚到底”的学科囧境。笔者强调的指导思想包括:“教会”,强调观念的转变,学不会当然无法在体育中有成就感和乐趣,当然没有乐趣;“勤练”,是对教法的要求,也是对过程的要求,碎片化的教学不可能实现勤练;“常赛”,是对运动本质的回归,没有比赛就没有体育和体育课的生命。另外,教育部提出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和体育教师的业绩评价从“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将给今后的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无限生机,促使体育课更有乐趣。 


探索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教学模式。指导思想的落地需要保证学生有机会在某个项目上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即要有“专项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也就是某个项目上的“大单元教学”或“超大单元教学”。但要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项目上进行“专项化学习”既不符合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不符合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因此需要“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其实践形态就是“体育走班制教学”,这意味着要打破行政班级,把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选修项目,按专项授课。实践证明,“体育走班制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体育选择性、保证体育教学的专项性,有利于实现有学习深度、有竞赛过程、有成功乐趣的体育学习,有利于促进学校开创一校多品、一生一长、一师一专、一项多队、多学段一体化发展的体育新局面。


使用运动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前两项的有效落地还需适宜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为支撑,体育教学过程的理想状态是“竞赛化引导性”,而运动教育论给了我们启示:以学期模拟赛季、以比赛带动教学、以固定的“队”为学习集体、以“联赛积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动力、以颁奖典礼作为学生的评价方式。如此,更有可能将运动特征融入体育课堂,实现教学过程竞赛/联赛化,促进专项技能教学游戏化,让学练有同伴有对手、有比赛有规则、有对抗有强度、有困难和探究等,有效提升技战术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运动的趣味性,让体育课找回因失去激烈比赛而消减的魅力。


积极探索并实践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略,让其尽可能地贴近游戏和体育运动本身,使更多的乐趣回归体育课堂,才能让学生们既喜欢体育运动,又喜欢促进其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玩好运动项目的体育课,真正以热爱体育的心,将不被占用的体育课转化为成长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