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还是“嗟来之食”?

(2010-01-07 14:34:32)
标签:

杂谈

分类: 世事评说————活着的明证

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还是“嗟来之食”?

   

当“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还在酱缸里发酵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住房难”又十分不争气地抢着露出头来了。

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中国人,你的名字叫苦难!

因为住房问题的不断“热炒”,成就了一大批人:作秀的企业家,泯灭良知的“专家学者”,以及与此有关的各色人等、不同机构……

这两天,“口香糖”也不甘寂寞,加入了中国房地产的汹汹大军。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试想,如若当年在晚清时代写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吴趼人,要是还活到现在,恐怕也要跌破眼镜,惊叹“昔不如今”了吧!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里有一句词:“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的境界,大约也只能望其项背了。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问题,个人想了很久,直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它究竟是一项“民生工程”,还是一口“嗟来之食”?

 

首先,看一看“保障性住房”的产生。

在“房地产业”发展比较成功的社会当中。住房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社会层面的公共事务;一个是经济层面的商品。作为社会公共事务,住房是针对一般民众的,它发挥的是“居者有其屋”的功能,保障的是普通民众的居住权;作为商品,住房是针对社会中高阶层的,他发挥的是资产拥有、身份彰显、生活优越的功能。

在国内,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房地产业的发展走上了“完全商品化”的歧途。之所以说住房“完全商品化”是一条歧途,是因为“完全商品化”已经引起了诸多的的市场问题和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真实情况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不赘述。

正是由于“住房难”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大因素之一,因而相关阶层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按个人的粗浅理解,说到底,“保障性住房”就是要发挥房地产“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保障民生,稳定社会,逐步减轻房地产“完全商品化”的分量,使得房地产行业走上正常的轨道。

就“保障性住房”的产生来看,其初衷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其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问题

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出发点是好的。那么,要开发“保障性住房”,必然存在一个建设资金的问题。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猜想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税收,另一个是“住房公积金”,至于还有别的哪些具体构成,不需要深究,一句话,都是社会财富资源。

用民众创造的社会财富资源改善民生,这完全符合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机器都应该做到的基本事项。

说这些,就是为了强调一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是民众创造出来的。

第三,“保障性住房”的选址权问题

就个人的了解和实地考察,目前各大、中、小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一般都位于城市的偏远角落。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既然是用民众的钱为民众做事,民众对于“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首先应该具有参与权。不能是某些人高兴把“保障性住房”放在哪儿就是哪儿。重视“社会公共事务”是相关阶层对民众负责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文明的体现。相关阶层和民众必须清楚,“社会公共事务”不是对民众的施舍。

就目前的状况看,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民众一般都是收入低、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既然“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就应当体察民情。相关阶层把弱势民众送到城市的偏远角落,在为他们“造福”的同时,也在为他们制造困难。一是生活、出行不便,二是生活成本相应增加。

当然,“选址参与权”并不是要和相关阶层争利,对于那些“寸土寸金”的繁华区域,善良的民众可能不会去幻想的。这里所强调的是一种负责和尊重。

第四,“保障性住房”的影响与结果

从“保障性住房”的初衷看,它的确是一项“民生工程”。但是,从选址、“口香糖”等角度看,它更像是一口“嗟来之食”。

在所有包含在利益阶层范围之内的群体公信力一步一步丧失的今天,任何事情的执行和操作不当都可能引起不良的社会观感和民众的反抗情绪。

“保障性住房”中的“六连号”事件、“古人选房”事件已经让民众对这一政策产生了巨大的不满与质疑。“民生工程”变质为“民怨工程”的隐忧已经凸显,相关阶层还没有半点警惕的意识,真是可悲啊!

 

“口香糖”问题,是整个社会文明素养的养成问题,是需要整个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个人修养的提升来改善的。把“口香糖”和“保障性住房”捆绑在一起,也只有在这样奇特的大背景下,才可能出现这样“有头脑”的人才,才可能出现这样“有创意”的规定。

这种捆绑,既是相关阶层的轻薄,又是相关阶层的傲慢。相关阶层正在用一种强制性的手段把“公器”变成“私物”,其背后潜意识的阴暗心态就是把“保障性住房”看成了相关阶层所拥有的“施舍物”。

 

 

是“民生工程”,最后千万别给弄成了“嗟来之食”,谁都知道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从古到今皆如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