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设计杂志的采访稿

标签:
《kw》杂志关于设计访谈文化 |
分类: 设计/图形 |


沈浩鹏:以设计说话
1981年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设计系毕业后,沈浩鹏做过报纸杂志的摄影记者、美术编辑和视觉总监。1996年,他成立了沈浩鹏平面设计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天南广告设计有限公司,1998年他成为了上海平面设计师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走过了十几年的沈浩鹏平面设计公司没有什么成功秘诀,完全在于那一份坚持和对设计的认真。“要开好设计公司,我的经营理念就是:以自己的设计说话。”沈浩鹏如是说道。
沈浩鹏的设计公司规模不大,却随处可见设计的痕迹,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细节。沈浩鹏自己的办公室光线透亮,一边的书架和工作台上放着满满当当的图书,间隙处放着家人的照片,随意却不显杂乱。找不出更多的词来叙述他工作的地方,只是在内心真切地感叹,这里就是一个有设计师所在的地方。
书法、绘画和高尔夫是沈浩鹏平时的爱好,我觉得很有趣,亦中亦西、亦动亦静。艺术与设计是有相通之处的,那就是对美的追求,姑且认为这是在形态意境上的融通吧。除此之外,是否更有思想上的贯通呢?即便是已成风格的艺术家,必定是会在大同中寻求小异的。艺术的这种突破,与设计创新则有的一拼了。不做井底之蛙固守一隅,更多的美会被创造出来,更多的思想会迸发出来。
对沈浩鹏的采访以设计开头,又以设计结尾,其间穿插着对艺术的感悟。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身份时常会进行对换,但我觉得沈浩鹏更像设计师多一点。他说了很多设计的事,总是强调要做有质量的设计。
Q:首先请您谈谈您对平面设计的理解。
A:这个问题蛮难说的,我觉得平面设计这种说法是有点问题的。从英文Graphic Design翻译过来应该是“图形设计”,我认为这种说法更为准确一点,图形设计就不仅仅是平面的了。其实从海报、VI形象设计到室内设计、建筑设计都属于一个“图形设计”的范围。
Q:您很喜爱书法和绘画,但同时您从事的是设计工作,您认为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A:好的设计师必须要掌握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法,因为最后呈现的东西一定要具有美感。但是设计还要强调一个功能性,艺术是不太考虑功能的。无可否认的一点是,设计可以从艺术中获得很多的养分。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绘画是设计师的一个基本功。现在有了电脑,能帮助设计师做出很多东西,但电脑不是万能的,一些东西最后还是要通过手去做才能呈现出来,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能使你拥有造型的能力。书法的话我觉得就是一种抽象的绘画,其中包含了设计中点线面等元素。另外,我认为书法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本质,并且对人性格气质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能够在设计中呈现出这种好的影响。
Q:您的公司在90年代就成立了,算是比较早的。在那个年代做设计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历吗?
A:我是96年成立公司的,由于种种原因,刚开始是一家广告公司。因为当时在工商局注册时对公司的名字都是有限定的,设计公司一定要说明是什么设计,而在那个年代我说是平面设计公司他们是无法理解的。这个广告公司当时业务做得有点杂,有承接一些设计的工作,也做印刷制作、公关之类的工作。后来我去了一趟欧洲,发现那边的设计公司细分得很厉害,如果是做厨卫方面的设计,那他们基本就只设计厨卫这一行,比如运动、食品、文化等行业的设计都比较单一,那样也就很专业。而在当时的中国专业细分是不够的。我回来后就开始将广告公司向专业的设计公司转换,刚开始会有一些困难。因为这样的转变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业务量的流失,相对利润也就少了。不过我当时很坚持,一定要这么做,坚持下来到后来情况也就慢慢好转了,毕竟时代总是向前的。
Q:经历了这十几年,中国的设计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A:中国设计市场是在慢慢走向成熟的,虽然跨度不大,但是客户对设计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产生这种变化一个是我们社会的开放度越来越大,很多国外的品牌和设计师进入中国,使得竞争加大。企业、品牌对设计的要求和设计师对自身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另外普通老百姓现在也看得多了,能够分辨出好与坏了。
Q:作为一个设计企业的负责人,企业哪方面的工作是您最关注的?
A:我的公司不大,我也一直很注意不要扩大规模,公司的人就控制在6-8个左右。因为公司一大,开支的负担就会很重,就会多接活,然后在设计上的要求相对就会放低,做出来的东西也会比较平淡,这个是我不想要的。我不喜欢太复杂,从根本上来说我还是个做设计的,如果说我对公司的要求那还是设计上的要求。设计是一个赚口碑的工作,我们做出来的设计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客户,也对得起受众。所以我的经营理念就是:以你的设计说话。设计师一定要无限投入,思考问题要细。
Q:您的公司会跨领域做很多设计,比如空间设计等等,这会是将来设计企业的一个趋势吗?
A:我之前说到平面设计其实应该是“图形设计”,那么图形设计是可以拓展到各个领域的。我的公司除了做平面设计,也会做室内设计、形象设计、展示设计和产品设计等。我们以前替一个品牌做形象设计,通常来说专门店的室内设计会由室内设计师来做,但是不同的设计师想法是不同的,对企业的形象、理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想那索性所有的设计都由我们来做,这样在塑造品牌形象上会更完整,随后慢慢地就会跨界做一些设计了。
至于是不是趋势,认为这取决于设计师个人的能力和兴趣。我去过意大利,那边的设计师几乎全都是跨界的,这大概与他们国家的整体设计氛围和教育大有关系。
Q:在做其他设计的时候,您觉得它们与平面设计的异同点在哪里?
A:我虽然专业是平面设计,但是我对室内设计、建筑设计都很感兴趣,平时也会看很多这方面的书。另外就是设计师的思维,应该是三维角度的,对空间有一种掌控能力。哪怕是一张平面的海报、指示牌,也是要用空间的角度,想像出它们放在什么环境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又比如展示设计,其实就是一个空间和平面图形的组合,设计师应该具备空间想象的能力,无论要设计什么,总是要先想得出才能做得出。
Q:对于您曾经的那些设计作品,您现在会如何评价?
A:有些现在回过头看看觉得还不错,这说明当时这个作品的思路是正确的,考虑得相对全面。有些就会觉得应该再做得深入些,那样会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设计师是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观念手法也是在不断向前的,现在肯定会比过去考虑得更全面的,概念也会更新。我们不会有完全满意的作品,如果一直觉得过去的作品不错,或者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说明我们没有进步。
Q:目前中国的审美水平和设计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A:这个很难评判,老外也有审美能力很差的,每个国家都是如此。中国的话开放的时间很短,培养的时间也短,跟国际平均水平是一定差距的,但总也是在进步。之前有说到,老百姓现在是能够分辨好与坏的了,但是哪儿好哪儿坏他们不一定说的上来,就像你放一个奢侈品在他们面前,一件阿玛尼的东西,看上去可能也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设计手法,从实物到包装放在眼前,一般人都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好东西,可好在哪儿却不见得知道。
Q:您是否会去做一些设计教育的工作?
A:以前做过些,现在做的不多了。我觉得讲课是要花时间去备做的,不能信口开河地说。主要是现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好好地备课,所以就不太做了。
Q:您做设计师的目标是什么?将来的工作计划是怎样的?
A:我的目标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将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转化成产品或者品牌,并且推向社会,针对的是最广大的受众并让彼此受益。工作计划就是顺其自然,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