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传统或不尊重传统,就无法建立起创新的平台[2]

(2007-03-09 15:48:43)
“建筑、环境、人文、生活习性,这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设计师是这种和谐的缔造者,反之,就成了破坏者。”


海兰:您所做过的设计项目中,您认为对传统文化理解比较好的有哪些?是怎样的设计思路?

沈浩鹏:其实在我所做的一些设计项目中,只要是我认为合适,就会去挖掘一些中国传统的元素,经过提炼、打磨融入作品之中,反之,如果不合适,绝对不会将这种元素强加进去。设计,尤其是图形设计很难也不允许用一种单一的程式化的风格去套用一切。尽管貌似有极强的个人风格,但肯定其中有许多设计运用是不合适的。比如,在我所设计的上海美术馆、上海海洋水族馆等形象设计上均采用了用书法线条作为表现手段,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其中西文化相容的场馆属性。而在上海大剧院等形象设计上,我就不能继续使用这种手段,因为它是主要表演西方音乐艺术的场所。在设计概念形成之初,你必须寻找出一种典型的图形语言,这样才会让人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认同你想要说的意思。
在创作《苏州印象》海报时,我主要对人们十分熟悉的苏州建筑环境形态进行提炼、创作出十分浓郁的苏州地域文化特征。再比如“上海年代”的形象及空间设计,主要将上海特点的图形进行整合,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当下的设计理念,使其符合上海城市那种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以及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城市特征。毕竟“上海年代”是一个以上海本地菜系见长的饭店。在一些书籍、样本设计上,我也基本遵循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其沉淀之后的深层文化气息跃然纸面。这种想法甚至运用到一些私人的住宅空间及庭园设计中。

海兰:您认为在对待传统的态度方面,国外和国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沈浩鹏:我觉得很难说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设计师对传统及设计的理解深度和角度不同而已,我们国家的设计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因为,大部分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消化及追赶世界近一百年来的发展设计成果,因此,对自身传统的重视还没到十分认真程度。尤其明显的是体现在建筑上,大部分国内设计师还在追随现代主义甚或是将古典外衣穿在现代的内部空间之外手法。对于真正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却提不起精神,最多也仅仅作为装饰,当然如果将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功能、形态,内涵赋于现代意义,还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实践、探索、研究的。
千百年来,中国江南的建筑表象特征,就是黑瓦白墙,这完全符合江南的地理环境、多变的气候、植被的色彩以及与房屋之间的关系。就如中国人画中国水墨画一般,是如此地富有诗意。这20年来,我们发现有太多不合适的建筑矗立在这块富有诗意的土地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将欧美日照充沛地区的建筑移植到我们这块烟雨蒙蒙而又四季分明的土地上。
再比如,Loft的室内空间被滥用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国外是一些经济拮据的艺术家迫不得以的选择,才栖身于仓库之中,而后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改造。这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但却在我们这里成为了时尚,也许破旧永远替代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美感,更替代不了时尚,对比只是一种初级的设计表现手段。仓库永远也突破不了仓库自身的价值。即便突破成功,也属于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少数设计师。
建筑、环境、人文、生活习性,这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设计师是这种和谐的缔造者,反之,就成了破坏者。在很多地区,那些备受推崇的国际建筑大师受到利益的驱动,也加入到破坏者行列之中,不由得让人感到悲哀,而且受害的都是我们自己。这是一个没有美丑标准的可怕年代。只要你有炒作的能力,麻雀也可以叫做凤凰。一个炒作的年代很难出现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和艺术。

海兰:设计是讲究创意的行业,利用传统元素会受到束缚吗?

沈浩鹏:我想这不应该受到束缚,任何创造都基于前人的经验之上,只有充分了解历史,理解传统,才能创造未来。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历史和传统的设计师会走多远?

海兰:设计界中,有传统元素特别风靡的时期吗?请问是什么原因?

沈浩鹏:只可能存在于假想之中,也许当一个民族情感浓烈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又意识到对历史经验的严重匮乏,甚至是带有过度的民族自恋情结时才会出现风靡的情况,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开放的时期,任何好的观点、经验都有助于我们成长。只是更期望做出富有个性特点的原创性设计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