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义(十五):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2011-09-21 15:27: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 |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诗经说,作为统治者只有像爱惜自己孩子一样爱人民,他才是快乐的。我们都有为人父母的情感经历,那种由爱而生的快乐,是无以言表的,那是因为无私付出的爱而产生的幸福感。大学认为:作为统治者的最高情感境界,就应该是这样的。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喜欢百姓所喜欢的,讨厌百姓所讨厌的,与人民保持情感的一致,这样才能叫做人民的父母官。
拥有国家的统治者是需要非常慎重地对待自己的一举一动,因为人民都看着你呢。就好像诗经中所说的,统治者高高在上,就像那高大的南山,堆积在山上的巨石是那么的险峻。殷商朝的尹太师就像那南山,显赫而万民瞩目,老百姓都看着他的一言一行呢。行为一旦有偏差,就会被天下人所灭。
殷商在没有丧失人心的时候,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后来殷纣王逆天而行,背叛民心,自取灭亡,诗经希望后来人都应该吸取殷商前后的教训,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顺从民意的使命是很难的,难就难在需要克服自身高位重权带来的违背民意的欲望,要与民众同好恶。所以说,得众者得国,失众者失国,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得民心者的天下。得天下——位高权重、民众望之——私欲膨胀、与民争利、民众唾之——失天下。这种天道轮回总是在不断地重演,而打破这个怪圈的就是以修身重德来抑制权力带来的私欲膨胀,克己奉公,同民好恶。于是大学总结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的结论。为什么德是那么重要呢?因为有了德就会得到人心(有德此有人),得到了人心就会得到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财富,那些财富才能为你所用。值得注意的是:用财的方式就是德的很重要的方面,用财无度,不以民的好恶而用财就是失德,就会失民心。这样,德—人—土—财—用—德,就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周天”了。所以德是根本,财是这些根本化生而出的枝叶,即为末。
接下来,大学利用本末理论来阐述德财的方法论,就显得顺理成章。有的君主对外对人民要求人家遵循道德规范,而自己却一心想着财富,这叫外本内末,于是就施行与民争利各种措施,到头来,财是聚敛了,民心就丧失了,反之,如果按照同民好恶的道德规范来指导用财,就会尽可能地多考虑人民的利益,虽然这样看上去财富散出去了,但是民心聚合了。所以出言悖逆道德的,自己必定会遭到同样悖逆道德的言语;以悖逆道德方式得到的财富,也会以同样方式失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恶有恶报”,也是上文所讲的道德力量的平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