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河姆渡的原始“龙舟”建造图纸

端午节就要到了,“龙舟”又成了中国人日常的话题。
“龙舟”从何而来一直纷争不休,一直到今天才有了真正的证据,不过,先要进行一番纠错。
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曾出土以下这个物件,其长16.6厘米、残宽5.9厘米、厚1.2厘米,被定名为“双鸟朝阳”象牙薄片,堪称国宝,但已定的名字其实是大错特错。
这个象牙雕刻薄片之宝贵,不在于其是古代的一件象牙雕刻,而在于它是五千年前真实的“龙舟”建造图样。
正好在网上找到一些与“龙舟”相似的船只结构图片。
“河姆渡遗址”的象牙薄片正如下图中“肋骨”的截面图样。
五千年前华夏“龙舟”的船壳非常特别,那时候华夏先人先是住在黑龙江流域,后来发展到黑龙江出海口外的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他们在那里发现和降服了只生长在这里的大海牛科属超大的“巨儒艮”。
其可以长到十米长、十吨重,完全无牙,非常温顺,动作迟缓,甚至不知规避人类,在1768年被白人吃光绝种之前,是华夏先人们新发现的重要主食食材。
“巨儒艮”皮壳非常粗硬,直接整体地翻个肚皮朝天,并用木条撑开和固定之后,就是可以乘坐十数个人的船只的现成船壳(见上图的整体船壳),而这就是后来华夏“龙舟”。
为什么“巨儒艮”大船会被称为“龙舟”呢?
其一,当华夏先人还在黑龙江的历史原点时,是“巨儒艮”撑起了华夏的玉器社会,现在没人不知玉器是华夏的标志物,但从没人问为什么?真实的情况是“巨儒艮”的大宗商品买卖,需要大额货币,玉璧就是玉币,所有后来带着大量玉璧的人,都是当时参与黑龙江鱼市的帝王。
其二,在后来华夏经历的大迁徙之中,“龙舟”是帝王级别人物的标配,所以,“龙舟”是带有奢华的“罗伞”的,“罗伞”上船要有隆重的仪式,这是华夏江海运力的高等级部分,华夏其他人一般只用叫“方舟”的“竹木筏”或“小海兽皮筏”。
结语:
这些就是五千年前“龙舟”的真相,也是“河姆渡遗址”象牙刻画图样薄片的真相。
很清楚,“龙舟”并不是只有卖力竞渡的意义。
(文/丁丁哥/20230614/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