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渤海湾——那串“史前海岛”
大连与烟台之间的那串史前海岛
在地图上看,史前海岛甚至比芝麻还小,但五千年初始历史的表达却是五脏俱全、应有尽有,特别宝贵的是抵近表达了,华夏是由北向南渡海进入中原,不信?请看:
史前——村落及古房屋基址
1976年,那里干校的人员在大黑山岛南河溪北坡散步,竟然徒手抠出十几块古陶片,结果,这里竟是“北庄遗址”,其位于“北庄村”东北部海拔113.4米的烽台山,南临“南河溪”,南北宽180米,东西长140米,总面积约22400平方米,年代相当于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的氏族社会时期,之后,曾进行了6次大规模探察发掘,已发掘出100余座古房屋基址和60余座墓葬,而这清晰地表明,五千年前岛上竟是多个村落规模的生活,北京大学苏秉琦教授、严文明教授等都曾专程前来探掘。
史前——房址葬、多人集体合葬墓
“北庄遗址”出土的系多个个体合葬墓,墓中大部分头骨堆放在一起,大量的肢骨整齐地排列,都错开了骨骼原位,显然是经过二次移动的,男女老少或一次或二次葬于同一墓坑内。
这些内容表明,其一,正常生活很少有多人一起死亡的情形,合葬墓表明五千年前发生的不是正常死亡,此种墓葬更支持是大渡海造成的丧葬;其二,后来的“佤族”有猎取人头祭鼓的习俗,这种陋习常会造成身首分离的合葬,“佤族”后来是尧王母系的部族。
史前——西方人陶面具
“北庄遗址”出土的人面泥塑样子很古怪,其是一位老人的形象,鼻骨高耸,双眼深陷,两鬓还有几缕卷发,这感觉令人非常震惊,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人面具,经检测,这个西方人陶面具跟“北庄遗址”一样,是存在于史前。
现在已经有研究说,山东的胶东人很多是带有白人血缘,其在山东时可能是归属于“白帝”的“东岳泰山天齐王”,后来执行黄帝给蚩尤余族换种,之后,蚩尤余族很多去往西方,这是西方白人的血缘之源。
史前——小麦及农耕始于莱
国际上公认,中国新疆曾存在过一批雅利安人,他们是在5000年至7000年前从中亚迁移而来的,他们掌握着小麦的种植技术,而在山东即墨和黄县(龙口)一带“莱”就是小麦,在古代汉语里,“莱”和“麦”不仅是通假字,而且直接就是“麥”,山东有“莱阳、莱州、莱芜、莱西、莱城、莱国、蓬莱”等等,其祖先应该是内蒙古满洲里“扎赉诺尔遗址”的“赉”,而古书还记载,莱国人是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部族,同时,“莱”还是农耕汉字“耕、耘、耙”等、及食物加工汉字“麥、麸、麺”等的主人。
史前——大量的陶器和残片
“北庄遗址”出土的陶器颇丰,日常生活器皿主要有“鼎、鬲、鬶、罐、盆、盘、碗、壶、杯等”,非常齐备,而且,陶器残片的数量超大,有的岛屿的一些地方甚至可以用堆积来描述,这明显不是一般人家生活之所用,而是与华夏部族联盟曾整体渡海相吻合,在利用这些岛屿做跳板渡海时,中途大量的丢弃和破损均很正常。
史前——大量各种工具
“北庄遗址”还有大量骨器和石器等,骨器有:镖、箭头、锥、针、鱼叉等;石器有:斧、锛、刀、磨棒、纺轮等;另外,贝壳、束发器等装饰品也很常见;而石镰、石网坠、石纺轮等物件说明,当时的种植、捕鱼、纺线等技术已相当进步;而通过鹿角镐、骨耜等挖土或种田的工具可以断言,当时人们的种植业已有相当规模。
很齐全地大量存在各种工具,这也不是很正常的海岛生活态。
史前——人流方向的证据
“北庄遗址”出土陶器出现的筒形罐,是辽东半岛以北史前文化陶器群中的典型器物,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与辽东半岛的筒形罐基本一样,这进一步印证了五千年前胶、辽那次交流的方向是由北往南,这是华夏由北向南进入山东和中原的很好佐证。
史前——何以为珠玑
“史前海岛”的主岛是南北排列的“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这两个岛的水下,其实是有一条半潜水下的“珠玑坝”相连,这在大渡海的时候减少了海面的宽度,这是非常重要的,而“珠玑”二字是由“北长山岛”的彩色卵石海滩而来,“珠玑”就是不太圆的卵石,广东有条“珠玑巷”,广州有条“珠玑路”,其名称应是源自“珠玑坝”,因为没有去过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这回事,那是一条南北向细长的小路。
其实,“长山群岛”最北是有一个“隍城岛”,离辽宁的大连已经很近,这对五千年前华夏的大渡海也是非常重要,所以,这应该是天下“城隍庙”的出处。
还有,“庙岛群岛”的“庙”是天下第一“妈祖庙”,妈祖不是宋代的林墨,而是五千年时盘古的嫡妻常羲,那时“常”通“长”,渤海湾有好几个“长山”和“长海”,常羲是华夏所有人的大妈,没人能够相比,最后还在等派去台湾的亲兵继续往南找路,结果死在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后没乡”,秀屿区的对面是湄洲岛。
(丁丁哥/20220504/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