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逻辑上古史纲——序一

(2022-04-28 16:58:09)

——我在卫星地图上徜徉,不小心发现了华夏上古史。

序一

历史学看似光彩灿烂,实则前路茫茫。

从100年前安特生先后科学地发现“红山遗址”和“仰韶遗址”至今,广义的历史学界实际上并没有走出多远,其除了遗址的数量激增,比如“红山遗址”有近千座了,“仰韶遗址”有五千座了,有人知道其主人是谁吗?上古史的那么多人物,比如华胥氏、盘古、炎黄、蚩尤、天齐王、常羲、羲和、娥皇、尧舜禹等等,好像就没听说做实过谁谁,真不知道如果再给100年、甚至再给5000年会否还是这样。

是不是所谓的科学考古只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了?

历史学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学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社科专业都能早日完整其五千年的视野,不要永远都在半桶水咣当,而照现在这样下去,岂不是只能永远空等。

必须明白,历史学也不是文博那种感觉,以“三星堆遗址”来说,文博的人群希望的是其能够永远成“谜”,现在人们最热衷的就是将历史糟蹋成“谜”。

还是以“三星堆遗址”为例,古蜀国从何而来其实非常清晰,山东济宁汶上县南旺镇的古地图就有“蜀山”和“蜀山湖”,而安徽合肥现在还有“蜀山区”,再加上江苏扬州还有“蜀冈”,江苏镇江有“下蜀”等等,难道这四项还不够铁证?山东泰山上最著名的刻石“五岳独尊”繁体的“獨”,其也是有半边的“蜀”。

一万年太久,必须制定期限加快上古史认知的速度。

历史学并不是只有田野挖掘一条路。

历史学应该重新部署和行动,应该以搭建上古史框架为重,应该以搭建逻辑上古史为重。

这些年,我发现了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我认为《中国地图》才是最好的上古史古籍,才是历史学的金山银山,而且“汉字”内藏有无数的上古史线索,现在有卫星地图助力,甚至还有“大数据”支持,考古应该非常管用,而且成本极低。

举例一:我仅凭听说存在“难姓”,有“难姓”可能有“难国”及痕迹,结果用“难”字在卫星地图上一个回车,就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护难村找到了“难国”,其是聚堆的七个“护难河”地名,后来发现郭沫若曾说:“陕西和湖北交界附近,古代可能有一个‘难国’”,这就对上了号,后来查这应该是“鲜卑”的原点,有朋友帮我去看,当地人将“难”读为“檀”,城墙的土埂子还在,其一是去到印度与佛陀极亲密相处的“难国”和国王“檀分合”,有《分合檀王经》为证,其二是鲜卑最大首领“檀石槐”,其三是进入朝鲜立国的“檀君”,非常了得,但这些竟至今没人理睬,奈何?可能是因为没有“文博”价值。

举例二:我在研究山东时发现,商族人的古城有个规律,其城门里面常会形成叫“里”的地名,即使城毁,“里”仍可能残存,结果用“里”字搜索,一个回车就发现了几座古城,包括“曲阜古城”,只是后来看这么多根本研究不过来,发文后也没可能跟进,只好作罢,这些又是成本几乎为零。

举例三:最近发现藏族很多“扎姓“,而且西藏有很多带“扎”的重要地名和寺庙名,结果,经过几条交织的线索反向追踪,发现华夏“扎姓”的原根是在东北和内蒙,看得见的最远点是著名的“扎赉诺尔遗址”及附近的“扎赉湖”等等,内蒙古“扎赉湖”和青海的“扎陵湖”都是巨型双湖,其起名的相关性是明显的,“扎赉”实际上就是“达赖”,藏族和蒙古族都有的“达赖”可能是“大赉”,这些事只要安排DNA检测就不难达至定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的华夏五千年的上古史已经搭成了大致的框架。

我们每个日常使用汉字的中国人,都很容易学会以《中国地图》研究上古史,都有能力参与执上古史的牛刀。


(丁丁哥/20220412/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