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月2日 星期一 上海人睡衣上街的出路

(2009-11-10 02:31:15)
标签:

睡衣

上海人

大都市

出路

上海市社科院

财经

分类: 唐尼陈/新闻晨报/东方早报

听说陆谷孙先生为“禁睡衣上街”事动了肝火,找来有关新闻看了,确切说是“劝睡衣不上街”。中国政府及其派出机构,除了行政执法功能,也兼带牧化劝谕之职。前现代的中国地方政府要充当伦理长官,衙门也是教堂,知县也是神父、牧师。自古如此,余响未绝。

 

任何城市办一个世界博览会,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粉饰妆点,必须的。从商业角度看,这是一个城市的营销机会。我还没听说过哪个营销活动不是涂脂抹粉,掩藏缺点的。然而,穿睡衣上街到底不文明在哪里?于所谓国际大都市形象有何污损?值得细究。

 

一是关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批评睡衣上街的观点多数认为此举是对公共空间的不尊重。这是一个自证其是的例子。批评睡衣上街的人一般不会穿睡衣上街,认为不穿睡衣上街是公共空间的行为标准,于是判定睡衣上街是不尊重公共空间的行为。他们的一个旁证是其他国际大都市睡衣上街者比例没上海高。

 

可惜,某个地理和人群范围内公共空间的行为标准没有国际通用标准。它得由这个地理区域中长期共同生活的人类集体共同决定。除了法律所禁止者,其他行为均由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缓慢演变而来,一部分人即使见多识广,位高权重,说了不算。2006年,上海市社科院“上海市家庭文明状况调查”显示,16.5%的受访上海人表示自己或家人经常穿睡衣外出,25%的人表示有时会。这么高比例的习俗,已经变成行为标准的组成部分。不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乎其他标准,肯定不是对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尊重。

 

二是关于文明与不文明。文明的一个标志是分工更细,人的分工,器物的分工。睡衣严格讲只能在睡觉时穿,到家中的其他空间还得穿晨服、家居服,出门更有出门的衣服。落实到上海人头上,矛盾来了。一方面,较近的历史上,上海人生活的物理空间是极不文明的,或者说,完全无法分工。没有客厅,坐在床上接待客人;没有独用卫生,几家人家抢厕所;没有独用厨房,吃剩饭菜要上锁。另一方面,较远的历史上,上海人受过西方文化、西式生活濡染,晓得困觉也要穿衣裳,晓得屋里厢穿困衣(睡衣)是文明行为。于是,上海人被逼穿着睡衣进合用厨房,上公用厕所,一直发展到逛南京路。这是精神文明到一半,被物质不文明收了骨头。如此历史变迁造成今日上海人穿睡衣上街,全球罕见,可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关于宽容与紧迫性。近来不太听到提“海纳百川”了。提法可以改,可以废,宽容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必要品性不可动摇。国际大都市不是给国际参观访问的本地社区,而是适合国际人定居的国际社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宽容要从对本地居民的尊重与宽容做起,不可能,也不可以再有租界、华界之分了。

 

宽容不是纵容。于己不利,对人有害的行为习惯要约束。吸烟就是一项。全面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应该比杜绝睡衣上街更紧迫吧。

 

其实,睡衣上街确有不文明、不可宽容之处——不卫生。自己睡觉的卧室,客人常来的客厅,自家的天井花园,小区会所,车水马龙的大街,饭馆,电影院,医院……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生态系统,洁净程度、致病因素分布密度也不相同,一件衣服从淮海路太平洋百货一路穿上床,容易传染疾病(出门特意换上上街专用睡衣者不在此列)。看看周围,有没有医生护士穿睡衣上街的?

 

原来,睡衣上街真正有损国际大都市形象者,是泄露了上海这么多年卫生知识普及不够,卫生习惯养成不力。慢来,又要申遗,又要改变不卫生习惯,怎么合谐?很简单,绝大多数上海人受卫生教育,自觉改掉睡衣上街习惯。招聘一批人专门穿睡衣兜马路表演,向老外收费。这是出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