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牙防组出了问题。
不考虑其资格,牙防组自称提供了一种认证。
牙防组的认证不是强制的。所以,这种认证的对象不是某一种牙膏的“可靠”,而是某一种牙膏的“优质”。
“可靠”是一种商品,它需要生产者付出额外的成本,也会产生将由消费者承担的更高的价格。牙膏是否“可靠”,有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牙膏》
GB
8372-2001”。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每家牙膏生产企业必须遵守的,相当于一个市场准入条件,因此,这一项成本的增加对每一种牙膏而言,是相等的。如果没有牙膏生产企业发明了可以降低该项成本的新技术,那么,最终消费者面对的每一种牙膏的价格增加,也是相等的。
“优质”也是一种商品,却没有强制标准。以购买汽车为例,“可靠”像是标准配置的座位安全带,“优质”更像是选择配置的高保真音箱或者天窗。在一个没有限制的市场上,对不同消费者而言,“优质”的标准可能大相径庭,牙膏生产企业为生产“优质”而增加的成本也各不相同。可以有价格很高的“优质”,因为可能企业的确投入了很高成本来达到它自己认定的“优质”标准;也可以有价格很低的“优质”,因为企业认为更高的性价比才是“优质”。所以,任何一种牙膏尽可以自许为“优质”,而消费者评判企业为“优质”开出的价格贵不贵,购买“优质”值不值,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价格、质量(包括使用感受)的偏好。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各种不同的组合,进而形成不同的细分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一定有着不同的“优质”标准。
由此可见,“优质”的标准一定不能低于“可靠”,但,也不一定高于“可靠”。
牙防组的问题是误导消费者,令其误以为对“优质”存在一种“权威标准”,以为获得认证的企业都为其生产的“优质”付出了高于“可靠”的额外成本,并理所当然地包含在这些牙膏的价格中。事实上,据《新京报》报道,牙防组副组长卞金有曾透露,评委会检测、评审的依据是“我国有关口腔保健用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并参考国外的一些标准”。显然,不存在一种牙防组的独立标准,牙防组是根据相当于“可靠”的标准来评定“优质”的。
“优质”并非不可认证。对某些商品,存在对“优质”的认证需求。然而,不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认证机构的认证成本都需要申请认证的一方承担。所以,很多商品用做广告来代替对“优质”的认证。牙膏也是。广告的不足在于,消费者并不知道那些无以伦比的创意所宣传的“优质”是否真的以某种形式体现在产品成本中。幸运的是,有牙防组。牙防组的图章,实在是对那些牙膏广告的“优质”的绝妙认证。
(首发上海《东方早报》财经专栏“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