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所谓“老房子”,多是“半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遗迹。不过,年代久远的建筑作为一种遗存,并不因为当初建造时的“政治不正确”而减少其历史文化价值,否则,金字塔和长城都不应该受到今日的褒奖。就此而言,外滩申遗并无不妥。
相对于建筑本身,生活方式的延续困难得多。为一户人家设计的别墅和花园被切割,供应给72家房客,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围绕着合用的卫生间和合用的厨房。原来浸泡如雪肌肤(作者注:这里的“如雪”并不特指白种人)的法式大浴缸往往变成洗衣盆、洗菜池。严格地讲,1949年以前,那些洋房里的生活并不属于绝大多数上海人。之后,通过重新分配权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成为建筑的使用者,虽然因为使用者的数量,使用本身远不如以前那么完整充分了。
上海人对公共空间的产权问题是早有研究的。一个旧箱子,一把破笤帚,都可以帮助实际使用权扩大;在3.5米高,由几何线条构成的Art
Deco(装饰主义)风格的天花下方,每天都在进行一尺一寸的确权活动。
新理论发现,更高的居住空间可以令居住者创意更多。所以,曾经住在既高且小的空间里,上海人自然培养出哥特式的智慧和奇思妙想,如同阳光穿过彩色玻璃窗的窄缝,照在女孩子发亮的指甲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