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评论 |
分类: 乱评/每日经济新闻04/新报03 |
试看一个媚俗“上市”的案例。
8月13日,路演。
福建某风景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征寻千名人体模特志愿者完成‘讴歌生命,保护自然’大型人体摄影主题创作活动”。据组委会描述,9月19日,在该风景区的“生态警世园”内,千名男女模特将站在“大漠”上,进行艺术摄影展示。一个标题两处“人体”,加上千名之数,一下子擦亮了很多人的眼睛。报名者、采访者纷至沓来。
人体摄影是艺术,以这种艺术形式“讴歌生命”可以理解。但“耗资千万”,征模特千名,能不能达到宣传“保护自然”的效果呢?和人体比,黄土高原的沟壑、华北平原的地下漏斗、北京的沙尘暴的照片是不是更能直指人心呢?在密切关注了近一个月媒体的追踪报道后,有多少读者自觉减少了塑料马夹袋、一次性白色饭盒的使用,又有多少观众听众开始注意把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容器呢?
艺术不怕惊世骇俗,怕的是挂羊头卖狗肉。人体尽管去拍,不必假保卫世界自然遗产之名。借壳上市,融得声名以资个人、小团体之私利,颇有媚俗的气味。同样,艺术活动的宣传不怕热情洋溢,怕的是不自觉中与媚俗合谋,帮忙做了一份虚假的上市审计。
因故,这个创作活动最后未能实现。但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大部分报名者“素质很高”。报道中说,“不仅有博士,还有博导”。报名者80%以上都是本科。最后入选的1000多人中有70多名硕士研究生。东北几名女记者也报了名,想做“体验式报道”。可见,“上市”虽没成功,媒体的判断力已经受到影响,而“高素质股民”对媚俗的免疫力也着实堪虑。
当下,媚俗争相“上市”造成文化泡沫极速扩容。而当媚俗成为文化虚假繁荣的主动力,媚俗将挟持整个文化朝高尚、健康相反的方向沉沦。
当然,光呼吁大家不要入媚俗的股是没有用的。文艺工作者、大众传媒,要给文化投资者、消费者多些选择才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