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二)
(2009-11-03 21:25: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 |
今天参加了“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的第三次活动,主讲是博学和蔼睿智的杨老师。通过这次活动,我又发现了杨老师的另一面——诙谐幽默。
杨老师自己组织大家到会,自己安排签到,自己做主持,自己担纲主讲。区别于前几次的交流会——“红花总要绿叶配”,这次杨老师像一株充满活力的太阳花,独自怒放。而这怒放却又芬芳四溢……那份真诚令我感动,我想:作为青年教师,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一位成功的老教师乐于与你分享他的经历,且不避讳他曾经的失败与“污点”。听惯了提规矩,说要求的会议,对于上纲上线的规章,似乎这种生动的真人真事可以引发的思考更多,可以给人的动力更充足。面对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角度,而选择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一个方面发自内心的进行改变,这才是最难得的。
杨老师曾经在一个偏僻的渔村教了四年的书,他所描述的学校我也只是在电视的影像中才有机会见到过,但我能体会那种教学条件的艰苦,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理解学习究竟能改变些什么……
大四那年,我曾在普通中学初二年级实习半学期,学生的家长都是工人。虽然北方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刻板,但那些孩子却很爱学习,很有上进心。今年年初,机缘巧合使我走进上海的一所希望学校代课,初一年级,教两个班的语文。那些本应稚气未脱的孩子却显出了扭曲的“成熟”。早恋、打架、自残。没有像样的课桌,他们是7、8个孩子围在一个小圆桌上学习,一个班40几个孩子,分六张桌子。班级风气不好,屈指可数的两三个用功上进的孩子也被淹没在“污浊的空气”中。我觉得这是教师的失职,学校的疏于管理以及家庭环境的多重不利因素所造成的。那短短几日的代课经历,对我的震撼很大。我竭力去帮这些孩子改变些什么,比如给他们信息量丰富而精彩的语文课,谈心疏导几个孩子的心理误区,但这一切都因为时间所限戛然而止,我的力量是如此微弱。后来,那所学校的校长告诉我,这些孩子将在这个学期结束后选择其他的出路,有的进工厂做学徒,有的换所技校学技术,有的回家务农。他们一样想要拥有灿烂的人生,一样听说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却无法继续接受教育而注定平庸甚至劳苦的生活下去。我甚至觉得他们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天壤之别。
所以当我走上现在的工作岗位的时候,突然感到生活立刻充满了色彩,我所面对的是一群茁壮成长的孩子,融入他们的那份童年的快乐,使曾经沉默、不苟言笑的我也变得爱笑了。拥有这份可贵的职业,是上天赠予我的最大的恩惠。特别是有了之前经历的对比,当下的一切弥足珍贵。
杨老师的讲述,令我联想到人生之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曲线,但无论你的曲线是否比别人的更曲折,只要你一直在行走,努力的朝着那个终点行走,就一定可以到达属于自己的人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