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精确管理中我讲到 很多企业的管理信息量化不充分,有些管理者不同意这一讲法,他们认为对自己企业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 。
其实这部分管理者产生了两层误解。第一层误解是他们所讲的一清二楚,他们当然很清楚企业中本来就是以量化形式存在的数据。但企业运营中有很多非量化的、模糊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有没有量化,如何来量化;第二层误解是企业中相关职能部门掌握的量化的信息,我们企业的其它各个职能部门是不是都能及时获取。这才是我指的现行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量化问题。
从量化的角度看北京堵车
北京的交通为何这样堵,多数人认为是北京的车多,但是事实是北京的道路及门牌没有充分的量化,不熟悉北京城路线的人,在北京找路、找门牌是一件极痛苦的事。
比如说,我在学院路办事的时候恰巧有外地朋友正好也在学院路,就想着一起吃晚饭,我先去学院路一家餐馆定好位置等朋友过来。可是等了好久都没有等来人,而是等来了电话问我学院南路在哪里?原来我这朋友根据路名开始往南找地方,结果硬是没找到。所以说,凭着对路名文化的理解在北京找路,肯定不行!这学院路是条南北向的路,按常理来说,学院南路应该是学院路向南延长一段路,而现实中的学院南路是条东西向的路,而且与学院路有好几公里之差,找起路来却是犯难。
再说北京的堵更麻烦的是司机找目的地要去寻找门牌号码。许多门牌号码虽然都是阿拉伯数字组成,但是它并没有量化。有谁能说出上海延安路的2655号在哪吗?老上海的的哥都不一定知道。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我们的门牌编号的方式有问题。一条路,我们的门牌编号是从1号到N号,单数号在一边,双数号在另一边,并不能准确的确定号码在哪里。再到美国城市看一看,门牌号码是一条街一个号段,无论你是不是本地人,都可以迅速找到你要找的地方。
管理的基本问题不解决,管理者们再忙也不能提高效率、积极工作。我们的城市想了多少办法,没有在根本的量化问题上去解决问题,结果路再宽,车再限号,仍然摆脱不了堵的命运。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麻烦
我曾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子公司会有很多事情要向我请示,如特殊的价格政策等。虽然公司规定,所有的请示都要使用文字,但有时我不在办公室,紧急情况下会使用电话请示。结果发现很多工作处理结果与我电话中讲的不一致,当追求这一问题时请示者会说:当时的请示结果确实如此。我能理解可能是我自己出错,手中拿着钢笔找钢笔的情况普遍存在。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被别人利用的情况发生。
通过电话进行信息传递,双方因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等等原因会造成信息并非原意、误解等情况。因为电话太多,有时同时要处理几个电话,这样的工作方式难免出错,而员工之间因使用电话沟通带来的各种误解常常难以解决。
所谓量化不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各要素都用数字表示,数字并不代表量化,什么叫量化呢?应该这样定义:让我们一个组织的每一个员工,无论这个员工的岗位是什么,素质如何,他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将他需要的信息与其它信息区分出来。
生产经营的各要素产生的信息如何能迅速区分
虽然能将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加工成能区分的信息,但要求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能做到,而且速度缓慢,这样做,既不全面,对生产经营也无指导的实效,等处理好信息,机遇已经过去。
已经存在的能迅速区分的信息如何能让全部员工随时随地获取
虽然存在已经量化的信息,但是不能让企业的所有员工随时随地共享、获取,这些量化了的信息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就目前的管理学研究而言,中国文化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个字“悟”。在中国的企业管理直至我们的生活,“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出了“悟”的作用,“悟”的能力。
在现代工作生活中,靠“悟”进行信息传递,不对信息进行充分的量化是不可以的。“悟”,我的理解不仅仅代表你听了,你懂了,而是代表你完全明白,并且已经把传递给你的信息变成潜意识。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快,需要以最短的时间让对方明白你要传递的信息,用“悟”就显得落后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