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缓解秋燥常喝五汁饮

(2014-10-28 10:56:31)
标签:

健康

五汁饮

芦根

麦冬

荸荠

分类: 饮食

缓解秋燥常喝五汁饮

 

   如今正处于深秋,相信大家对这种天气深有体会:非常的干燥清冷,而这种干燥的天气很容易引起秋燥,让我们的皮肤干燥、嘴唇干燥、咽喉肿痛,那么该如何解决呢?缓解秋燥可以喝“五汁饮”。五汁饮对秋燥引起的一些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它是缓解秋燥的古方,下面我们来看看五汁饮到底是什么。

 “五汁饮”是缓解秋燥的古方,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该方由梨、芦根、荸荠、藕、麦冬组成。

  具体做法是:取梨100克,荸荠50克,鲜芦根60克,鲜藕100克,洗净去皮后切碎;麦冬10克,开水浸上一个小时,洗净后切碎;然后将5种材料混合榨汁饮用。建议连续饮用3天,鼻咽干燥的症状会有明显改善,长期喝还能使皮肤和毛发恢复润泽。

  五汁饮以鲜品为佳,方中芦根、麦冬若没有鲜品,可以用开水浸泡或煎煮后取汁。此外,还可用梨、荸荠、杏、猕猴桃、无花果各50克榨汁,加蜂蜜适量饮用,改良后的“五汁饮”除了能滋阴润肺,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食道癌患者。

   “五汁饮”出自于清代名医吴菊通的《温病条辨》,方中由梨汁、藕汁、苇根汁、荸荠汁、麦冬汁组成。其中:梨,性味甘酸凉,归肺胃经,具有清肺化痰,生津润燥的作用,《本草》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称,《本草通玄》称:“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其味美而多汁,生津止渴润肺的佳品,是防治秋燥的主要食物和药物。藕,性味甘寒,归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止泻的功效。常用于热病口渴、吐血及病后食饭不香、脾虚久泻等。芦根,是芦苇的根茎,新鲜或干燥的均可入药,其性味甘寒,具有清热、生津、止呕、利尿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热病口渴、小便不畅、肺热吐脓、胃热呕吐等。麦冬,百合科植物,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本草》有“甘药补益之上品”之称。多用于治疗肺、胃、心阴虚证。荸荠,又名乌芋、马蹄,性味甘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消积、明目退翳、止血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热病津伤、食积不化、肝热目赤等。

  食法推荐:五汁饮

  材料:香梨1只,芦根30g,藕30g,白萝卜30g,冰糖适量。

  做法:芦根、藕、白萝卜洗净切碎与梨一起放入砂锅,加水500ml,先猛火煮开,再改小火煮个把钟,煮剩150~200ml左右。

  食法:每日分3次饮服,每次50ml。

  作用:能清热润肺、健胃益肾,并可达到止咳化痰平喘之效,能辅助治疗痰稠色黄的热咳症状。

  缓解秋燥喝五汁饮,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五汁饮的组成及各材料的功效,容易秋燥的人就可以做来喝一喝。

 

 

 

 

 

小站一共收录和撰写了近 20000 篇有关健康的健康饮食/健康睡眠/健康运/健康容貌/健康性福/健康心理-自我沟通/健康心理-人际沟通/综合类健康资讯/特别活动/站长日志文章(分10大类),每篇有配图,涵盖面广,简单实用。

 “ 加 油 ”前 必 读

A自助式加油-为了让您针对性更强、效率性更高地来本站加油,以下2种方式可帮您实现自助式加油

(1)查看分类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本博首页右上方的分类中点击相关分类(健康饮食,直接阅读所有有关健康饮食的文章)

(2)主题搜索法:点击本博顶部 博文目录,在左侧搜博主文章处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的关键字(如减肥),然后点搜索就会出现本博所有有关这个关键字的博文,供您参考。

3去健康的淘宝店逛逛.

B互动式加油-如果您看了博文后还有疑问,请给我留言/写纸条,或在评论中写下您的问题,我将尽力并尽早以博文、公开征求答案等形式回复您的问题,加本博微信公众号:24小时健康加油站 (全国首家微信语音养生节目,每天12-13点间播出)也可以互动哦!更多互动请加入养生社群-QQ群:240256942000人)。

欢迎您收藏本博,好随时查阅,同时也方便将相关文章的地址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们,一个善意的提醒,会更温馨亲情、甜蜜爱情、深刻友情哦...爱好自己,是对所有爱您的人最高和最重要的回报!愿小站能做您健康人生的好伴侣!

- 全球第一家中文版电子化  24小时健康加油站 -

进入首页,更多惊喜!http://blog.sina.com.cn/jiankangjiayouzha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