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淘"到很多害处

标签:
耳垢耵聍外耳道耳屎鼓膜健康 |
分类: 综合 |
解析:
掏耳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活动”,不光是为了干净,还因为掏起来特别舒服、过瘾。不少人还喜欢互相掏耳朵,但是,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
耳垢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内腺体的分泌物,扮演着清洁剂的角色,同时也起到保护和润滑耳道的作用。外耳道皮肤表面都会附有一层极薄的耳垢,暴露在空气后,结成淡黄色或褐色薄片,在咀嚼、跑跳等活动中会自行脱落并排出。外耳道内常有黄色黏稠状耳垢,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因此,大部分人不需要清理耳垢,如果经常掏耳朵反而会使耳道内堆积霉菌,导致发霉耳。但除非有以下两种情况出现,一是出现耳痛,需要除去耳垢检查耳道,确定是否患上中耳炎;二是耳垢过多造成听力阻碍,但这些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某医院耳鼻喉科一位专家说,我们外耳道的皮肤非常娇嫩,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有的人耳朵痒了,还随便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我们的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如果经常掏耳朵,不仅容易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会导致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另外,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掏耳朵时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可是我的耳朵就是经常痒啊,不掏不舒服。”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这您就要小心了,专家提醒,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得了霉菌性外耳道炎。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霉菌性外耳道炎。这个时候您就应该去医院看一看。另外,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头晕等症状,遇此情况也应到及时医院就诊检查,请医生治疗。
儿童由于耳道比较细嫩,容易受伤感染,所以更应避免掏挖。成年人有少量的耵聍,也以不动它为好。如果耳屎过多,阻塞了外耳道,影响听力或有不适症状,当然应及早取出来。不过,最好请医生来处理。如果干性耳屎过多,在洗头、洗澡或游泳时水进入外耳道内时,会使干硬的耵聍吸水后膨胀,致使患者听力减退。耳屎内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潮湿和温度合适的条件下,细菌易生长繁殖,刺激外耳道皮肤发炎,应及时请医生帮助清理。
忠告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专家提醒耵聍栓塞引起耳部症状者,特别是干硬的耳屎,可以用5%碳酸氢钠(小苏打)滴耳液滴耳,每日3-4次,每次2-3滴,3日后待耵聍软化,由医生用特制的钩子或钳子取出来,或用温盐水冲洗出来。切不可自己擅自掏挖,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害。
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自己掏耳垢,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耳朵敏感性下降,很多人耳朵破了,自己都很难察觉。如果要清除耳垢,最好用棉花球,切忌使用掏耳勺、发卡等极易损伤外耳道的金属物品。戴助听器的人也要经常检查耳垢,降低助听器受损风险。但如果耳垢太硬,无法排出,每天可滴一些浓度为4%的碳酸氢钠溶液或橄榄油,待耳垢软化后会自然流出。如果这样耳垢还不能排出,又感到耳痛、听力减弱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小站一共收录和撰写了近8000篇有关健康的文章(健康饮食/健康睡眠/健康运动/健康容貌/健康性福/健康心理/综合类健康资讯等),涵盖面广,简单实用。
//“加油”前必读 //
自助式加油-根据您的需要和兴趣,可在本博首页 “分类”中点击相关主题(如“健康饮食”,直接阅读所有有关健康饮食的文章),达到针对性强、效率性高的“加油”目的。
互动式加油-如果您看了文章后还有疑问,请给我留言或在评论中写下您的问题,我将尽力并尽早以博文、公开征求答案等形式回复您的问题。
欢迎您收藏本博,好随时查阅,同时也方便将相关文章的地址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们,一个善意的提醒,会更温馨亲情、甜蜜爱情、深刻友情哦...爱好自己是对所有爱您的人--最高和最重要的回报!愿小站能做您健康人生的好伴侣!
- 全球第一家中文版电子化
曾被加拿大中文电台《博客世界》节目,以及凤凰卫视旗下《凤凰健康》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荣登新浪健康“博客秀”。
每次加油最佳时长<30分钟 ! 定期加油,为生命注入能量 !!
进入首页,更多惊喜!!http://blog.sina.com.cn/jiankangjiayouz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