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饮食 |
食物的荤素搭配
荤素搭配的原则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大家早已实行了。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却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清楚的。有人说:“荤素搭配吃口好”。这是指的荤素之间口味的互补性。如果从营养保健角度看,荤菜和素菜在营养结构上的互补性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荤菜中只有糖原(动物淀粉),没有淀粉,没有纤维素,更没有果胶;而素菜中单糖、双糖、多糖以及食物纤维等样样都有。荤菜中很少有维生素C,素菜中没有维生素A(只有维生素A原,即胡萝卜素)。除豆腐乳外,素菜中没有维生素B12,荤菜特别是肝脏中含有丰富的B12。动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如乳品的蛋白质消化率为97%~98%,蛋类的蛋白质为98%,肉类的蛋白质为92%~94%;而植物性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大豆(整粒食用)为60%,马铃薯为74%,玉米为66%。植物蛋白质与动物蛋白质搭配食用,营养价值可明显捉高。例如,小麦、小米、大豆、牛肉单独食用时,其中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分别为67、57、64、76,若按39%、13%、22%、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可提高到89。35%的鸡蛋蛋白质和65%的马铃薯蛋白质混合食用,其生物价值高居各类食物的榜首。当然,荤素搭配还有其生物化学上的优越性(荤菜为酸性食物,素菜为碱性食物),这将在下面进一步说明。
食物的生熟搭配
熟食使人类饮食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因为,熟食使食品的消化利用率大大提高了。作为主食的淀粉类食品,如米、面等,由于生淀粉外壳刁;易消化,煮熟后淀粉粒破裂而成糊状物,就容易被淀粉酶消化。鸡蛋必须熟食,因生蛋清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抗生物素蛋白能与生物素在肠内结合,形成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化合物,导致生物素缺乏,产生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毛发脱落等症状;抗胰蛋白酶能降低胰蛋白的活性,妨碍蛋白质消化。在一些豆类蔬菜中如菜豆、毛豆、蚕豆等以及马铃薯块茎中,都含有使血液红血球凝集的有毒蛋白质,叫做凝集素。这种有毒蛋白质在烧熟煮透后即钝化失活,毒性消失。所以不可生食,一定要煮熟烧透,方可食用,否则会引起中毒,严重时可致死。芫荽(又叫香菜)在不少地区生吃十分盛行,其实这种吃法也不卫生。因为芫荽是撒播蔬菜,常泼施人畜粪尿,生物性污染(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相当严重,还是熟食为宜。有人会说,我已经洗过几遍了,洗净了。其实,即使浸泡清洗,污染物也是洗不净的。当然,出于保健需要,每天都应生吃一些蔬菜瓜果,以摄取对人体有调节功能的活性物质。因为,不少活性物质遇到较高温度(55~60℃以上)就会失去活性,丧失调节功能。例如含有活性物质的蜂蜜以及不少营养口服液,只宜温服,而不宜沸水冲服,道理就在这里。基于上述原因,对于适宜生吃的蔬菜(萝卜以及无土栽培的绿色蔬菜等)和水果要尽量可能生吃,是对健康有利的。我们要坚持营养性与安全性兼顾的原则,宜生则生,宜熟则熟,生熟搭配,趋利避害。
食物的酸碱搭配
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搭配食用,目的在于保持人体血液的酸碱平衡,使之经常处于微碱性状态(pH值7.4左右),以利于代谢的正常进行。这里所说的食品的酸碱性,不是指味觉上直接感觉,而是指的生物化学性质,例如吃时感到酸味的葡萄、醋等,都是属于碱性食品。总的说来,富含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的食品,在消化过程中形成酸性物质(如碳酸、硫酸、磷酸等)属于酸性食品而富含钾、钠、镁等矿物质元素的蔬菜、水果等,在消化时形成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钾等),属于碱性食品。有趣的是,动物性食品中只有奶品、血品不属于酸性食品,而属于碱性食品。在碱性食品中,首屈一指的是海带,其次是菠菜、萝卜、西瓜、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生活富裕的人,血液容易变酸,多半是由于动物性食品吃得太多,精米、精面吃得太多造成的。具有酸性血液的人,容易产生疲劳感,胆固醇容易在血管壁上淤积,血液粘度也高,性格出现浮躁型。因此,在膳食结构中,酸性食品不可吃得太多,有必要强调注意选食碱性食品,否则会导致身体酸碱,有害健康。
前一篇:马铃薯为男女老少提供全面营养
后一篇:硒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