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季承季羡林北大文化杨河蔡德贵张衡段晴葛维钧王邦维卞毓方骨灰 |
4月5日,清明,临清市。清晨,季老弟子,第一本《季羡林传》作者、季老“临终口述实录执行者”、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接受记者采访,侃侃而谈。据老鸭所知,在季老身体健康时,同做“季羡林口述实录”抢救季老精神遗产的,还有北大杨锐老师。
4月5日,山东省聊城地区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加强警力,维护季羡林安葬活动,女警也上岗执勤。到场最高领导为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北大代表、校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从县城到官庄村的道路两侧,都刷了黄灰相间的油漆。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隔墙而望的乡亲。
左:中国移动在官庄村口架设的临时转播车。 右:中国联通在官庄村内的临时转播车。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攀上墙头围观的村民。
爬上屋顶围观的村民和记者。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4月5日,清明节,山东聊城市临清市官庄,“季羡林憩园”。北大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仔细阅读季羡林墓碑上的文字。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北大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北大外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季老梵文博士王邦维教授,一同阅读季老墓碑上的文字。前景是老鸭安置的,客观记录的Sony
高清HDV。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北大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仔细观察季老墓穴,面带哀容。杨教授认真宽厚,一直负责季老事务。2009年7月19日季老出殡,杨教授是最早赶到301东院太平间的数人之一。
季老和季老夫人骨灰入土为安,左为季老部分骨灰,右为季老夫人骨灰。这里仅是季老骨灰的若干分之一。其余部分,拟分葬北京西郊某公墓,河北清西陵附近某名人墓地。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4月5日,清明节,临清市官庄,季老之子季承,率先向季老和季老夫人墓坑扔三抔黄土。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季老“小友”张衡,2008年10月,先实名向中央报告,向有关部门举报。后以“岳南”向媒体曝光……2008年11月7日,季承与季老父子重逢后,张衡不再受欢迎,此后未再见过季老。2009年7月19日季老出殡,也未到场。2010年4月5日,张衡突然重现季老墓前,献上鲜花、书法。眼含泪水,敲碎一块石板,用碎片压住书法四角。书法云:“故乡山水仁者笑慰,父母怀抱魂兮归来。季羡林纪念馆惠存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北大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等,参观新落成的官庄季羡林故居。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问讲解员,这些都是过去的老东西吗?讲解员犹豫。老鸭插话,不是!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官庄,季老之子季承,在新落成的季羡林故居正房堂屋内。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北大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山东省委宣传部长李群,为临清新落成的季羡林纪念馆大楼揭幕。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北大校长胡适教授,给季羡林的聘书。胡适当时秘书是邓广铭,邓广铭之女邓小南嫁我表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林耀华之子林宗承。邓广铭是北大历史系主任,季老是东语系主任,都住朗润园水边。季老晚年多次对我的摄像机说:“我要回家!”在场的中文系学姐问“哪个家?蓝旗营还是?”老鸭怒,打断她:“北大的家!”季老用手指指我,说“就是!就是!”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掌中“三只眼”,胯下“草泥马”。
想多远,走多远。Think & Walk。思行、合一。见地、实证。
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点击目录,亲临现场,是为“语像”: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53531973_0_1.html
视频《奥运火炬手唐老鸭语像奥运》http://video.sina.com.cn/tanglaoya/index.shtml/ind
无计划、无腹稿,每天拍摄,即兴乱侃。短兵相接,随看随说,是为“语像”。漏洞百出,欢迎补漏。
欢迎通报新闻线索:cap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