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G5,Canon EOS1D Mark II,Leica D-Lux3,Canon
G7,唐师曾摄
老鸭认为:人生,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自己的生命。相机是摄影记者的武器,是区别他人的叙事工具,不同的相机导致截然不同的哲学结果。为了不被淘汰,最大限度杀伤敌人,智慧的摄影记者,往往自行装备,甚至发明与众不同的绝门兵器。像张飞使丈八蛇矛,关羽抡青龙偃月刀,吕布舞方天画戟,拿破仑用大炮、巴顿开坦克、戈林驾飞机……一样。
“使”、“抡”、“舞”、“用”、、“开”、“驾”……是依靠并超越科学技术的艺术范畴,由此形成截然不同的综合效果。人性在他们的作品里张扬,男性荷尔蒙四射,“此之谓大丈夫!”。只有“鼓上蚤“时迁、“母夜叉”孙二娘阴柔而奇技淫巧,使用峨眉刺、蒙汗药之类的暗器。所以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相机是高科技的技术产品,购买时首先考虑的是技术因素。唯物主义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是科技狂人,都有充足的技术理由。但相机从诞生到现在,始终不是国货,购买相机的“钱”早已不是简单的人民币,必须与国际接轨。
1979年,1美元=1.4人民币,我在洛杉矶买了我的第一台单反Pentax
MX,花了近400美元。相当大学毕业上一年的人民币工资。单反英文叫SLR(Single
Lens Reflex),此外还有以Rolleiflex为代表的TLR(Twin Lens
Reflex),前者是单镜头反光,后者是双镜头反光。与其对应的是基线测距、旁轴取景徕卡式相机,此外还有单纯靠磨砂玻璃调焦的其他技术原理相机。
当年我选择这一款相机的理由是:1技术原因:Pentax MX
是纯机械相机,类似Nikon F2,Canon
F1,当时机械技术炉火纯青,电子技术还不可信。Pentax是最早成功运用五棱镜(Pent)单镜头反光技术(Flex)的厂家,其镜头来自著名的朝日玻璃(Asahi),有当时最先进的SMC多层超级镀膜镜头(Super
Multi
Coating?)。2经济原因:相对便宜,在洛杉矶用美元买尤其便宜。3:文化原因:帮我买相机的二伯喜欢这个老牌子。
1991年1美元=9人民币,我在巴格达帮袁满,从宪兵手里,买二手Nikon FE+
50 mm f1.2+MD11皮套,总共花了200美元。
1993年1美元=11人民币,我在巴格达买二手Nikon
F+50mmf1.2,300美元。
我是上个世纪60年末,在场院看露天电影时第一次看到阿拉法特的,当时他是每期《新闻简报》的头条人物。近半个世纪,阿拉法特独特的“鸡头帽子”,通过9英寸黑白电视、平面直角21遥、画王、等离子……伴随着每天的CCTV《新闻联播》,准时和我们共进晚餐。我不知道索尼、松下通过阿拉法特赚了多少钱,不知道柯达胶卷在阿拉法特身上改进了多少代感光材料,可Canon相机卓越技术的许多超人功能,都是在阿拉法特身上日臻成熟的。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Canon相机多年来一直在照相机制造技术行业遥遥领先,他的成功经验就是和新闻天堂的上帝们——那些驻中东的优秀记者密切合作。Canon首先把先进器材提供给中东的优秀记者,让他们在火线“免费试用”,再征求这些名家的使用意见,随之改进自己产品。比如Canon超声波自动聚焦技术,很大程度是在阿拉法特的花格子头巾上“火线试验”完成的。之所以这么讲,是我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受益者。
1990年,新华社派我采访海湾战争时时给我装备了新华社最先进的相机——Nikon
F3P
+MD4马达,但这种专业相机在中东转瞬即逝的新闻现场,很难达到记者需要的聚焦速度。MD-4马达每秒6幅,比FM-2的MD11或MD12每秒3.2幅已经快了很多,关键是快速倒片装置。但自动聚焦一直没有解决。
幸亏此后Canon公司的
EOS-1试验成功,随之免费提供给中东地区的摄影名家免费试用。此后几年Canon
EOS-1一扫Nikon相机一统天下的霸主局面,开罗穆巴拉克总统府一水的Nikon迅速变成一水的Canon。我还在使用一台Canon
EOS-1就是Canon公司免费给我试用的,我要做的只是把我在阿拉法特“鸡头帽子”上聚焦的体会告诉厂家。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如今,阿拉法特如期按世界人民的计划悄然逝去,害命之后,商家最后还要在这个可怜的老人身上谋财。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国贸公寓,为我提供房间的大腹便便的王胖子正打电话向北京工商局申请注册一种特粬酒,名字就叫“阿拉法特”粬,准备直销中东。
阿拉法特曾经丰富我们的生活、活跃无聊的媒体、让全球各地的资本家财源滚滚、使大小政客在巴勒斯坦废墟上尽情做秀。对于他的存在,我们只是冷漠观望,就像观看一场令人厌倦的足球赛。我自己也在阿拉法特老爹身上赚了不少稿费。其实残酷冷漠的人类早就把巴勒斯坦、伊拉克、阿富汗乃至其他一切和自己利益无关的地方当作古罗马的斗兽场,大家作壁上观,喝着冰镇饮料评价这记左钩拳是否够狠,那个大背胯是否犯规。因为当今流行的文明规则全部来源于罗马法,我们都是希腊罗马的后代,都伸着脖子在和奥林匹克接轨。
1993年12月,我从中东回国,把中东摄影记者偏好Canon带回中国,并大肆颂扬。1993年底,我把两台Nikon
F3P上交,换了两台Canon
EOS1。我和其他4名新华社摄影记者,成为国内最早抛弃Nikon体系的吃螃蟹者。我是这5人中最抓狂的鼓吹者。除我之外,还有曾璜、李鸣放、刘宇、蓝红光。
2000年,1美元=9人民币,我在澳门买Leica
M6+35mmf1.4非球面,29000人民币,只为了回伊拉克偷拍战乱。这是我靠个人力量最大的一次冒险,尽管凭一己之力,家破人亡,但冒险得逞,有《重返巴格达》传世,季羡林先生作序。这个徕卡M6是我今生最奢侈的玩具,但是很值。
在我职业生涯中,毫无疑问,Canon EOS1D Mark
II是当今世上最棒的相机。在此之前,Canon
EOS1V已经把相机造到极至,我独自驾大吉“我万里走单骑”,普翻越天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出版《一个人的远行》,使用的就是Canon
EOS1V。
自2003年以来,我使用最多的是Canon G5傻瓜,新华社配发的Canon
EOS1D,Canon EOS1D Mark II的使用率反而很低。与其对应同时代的Canon
G5,其价格不及Canon
EOS1D的其几分之一。迄今为之,G5是我最喜欢的机型之一,和我同样喜欢G5的摄影界的“老佛爷”王文澜。
2006年6月22日,我去门头沟王文澜家,掏出腰包里的Canon
G偷拍他们家的山林,“老佛爷”眼睛一亮,说,你怎么也在用用这个老式的东西。他也还在用!

“老佛爷”王文澜用Canon
G5拍摄的唐老鸭。王文澜摄
Canon
G5是已经停产的相机,500万有效像素,最可恨之处是快门迟滞,时间之长能把活人急死。但G5也有当代相机没有的突出优点,就是可旋转的液晶显示屏。该显示屏给抓拍、偷拍以绝大的主动性。此外另一个优点是坚固的机身,我曾在陕西韩城党家村,爬到一张八仙桌上,失手把G5掉到青砖地上,电池都摔出来了,可于大事无碍。
Canon
G7,是我用过的最好用的数码相机,几乎综合了现代电子技术的所有优点。起随机闪光灯更是出神入化,佛法无边,在复杂光线下把照片处理得均衡柔和。快门速度比G5快很多,迟滞不明显。巨大缺点是取景器的液晶屏固定,不能像G5那样随意“翻盖”,桎梏了艺术家的随意创作。G5、G7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光学取景器,省电、快速、便于稳固持握,继承了徕卡式相机的一贯优点。
此外,G5、G7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致命缺陷——光学取景器与实际画面存在巨大视差,视差之大超出摄影者的预料。
2007年6月,我到中关村海龙大厦买了一台水货Canon
G7,双电、2G存储卡,不带包套,总共4170人民币。与此同时,洛杉矶的Canon
G7 只卖320美元+8%消费税,高端客户还可打折。
2007年7月,1美元=7.6人民币,洛杉矶Leica D-Lux
599美元+8%消费税,即使高端客户也不打折。北京的Leica
D-Lux开价7000-8500人民币不等,估计是配置高低而价格不同,且有价无货。
Leica
D-LUX
3(日本制造),采用一块1/1.65英寸1040万像素CCD,最大分辨率为3168 x
2376。由于配备徕卡 DC VARIO-ELMARIT
1:2.8-4.9/6.3-25.2非球面镜头,相当于传统135相机28-112毫米的焦距,给人豁然开朗的广角效果,解像力惊人。D-LUX
3的感光度范围在ISO80-400之间,快门速度为60-1/2000秒。为了充分发挥16:9格式传感器的优势,D-LUX
3后背的20.7万像素、2.8英寸LCD同样也被设计为16:9格式。其他方面,D-LUX
3采用SD卡作为存储介质,其电力来源是专用的锂离子电池,该机的体积是106x58x26mm,十分小巧,不算镜头,机身长宽厚仅为一盒名片的大小。重量只有185g(净重)。
Leica
D-Lux3,拥有1000万像素的三种构图模式:3:2、4:3、16:9。其中3:2相当传统的36mmX24mm胶片画面;4:3、16:9都是与时俱进的暂新画幅尺寸比例。特别是16:9模式可以拍出高达4224
x
2376像素的照片,简直一个大广角。红线以右是比传统相机多出来的画面,此为草图,不够精确。此前,我最喜欢的两个摄影家王文澜、黑明都使用Hasselblad
X
Pan,这是一种画幅奇特的胶片相机,拨动转换扭,就能把24X36mm画面转变成24X72mm的超宽画幅。在当今这个疯狂世界,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空前的视角,这就是电视台整天标榜的“全球影院”、“环球视角”“大全景”……=Panaroma.这种追求信息量而不是美术效果的趋势,极可能代表未来摄影的发展方向。

Leica
D-Lux3超然的16:9画面,整个一个宽银幕。唐师曾摄
与G5、G7相比,由于Leica
D-Lux没有Leica
相机传统的光学取景器,只能在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取景,用惯徕卡(基线测距旁轴取景)者,初试Leica
D-Lux3会十分不适。甚至产生持握不稳的担心,但随着渐入佳境,老鸭这样老眼昏花视力不佳者,顿觉焕然一新。但从眼际取景到平端平视取景,真是很难适应。而且在暗光线下,的确无法达到眼际取景的稳固程度。
Leica
D-Lux3的快门迟滞时间极短,与Canon
G7相仿。不像G5,能把活人憋死。

我喜欢的数码相机:2007年7月,在洛杉矶刚买的Leica
D-lux3(日本制造);2007年6月,在中关村买的Canon
G7;2004年4月,新华社配发的Canon G5。唐师曾摄
睡不着,没写完。
……
加载中,请稍候......